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白马寺(二)主要建筑文物 古佛 元代夹纻造像金 宋 元 明 清建筑文物

2024-04-16文化

白马寺白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释迦牟尼佛舍利、中华古佛、元代夹纻干漆造像等。

现今的白马寺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整修,白马寺现存建筑以明代重修后建筑形制为主体,寺院南北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 主要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及清凉台上的毗卢阁等 ;在其两侧, 还有钟鼓楼、二僧墓、门头堂、云水堂、客堂、祖堂、禅堂、斋堂等。

山门

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有一座齐云塔,又名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中国第一古塔,创建于东汉,金代重修。

齐云塔

白马寺山门外的二匹石马是宋代遗物。

石马

(一)山门

建于明代,大门匾额即为当时镶嵌。山门为砖石混建拱券三门洞,顶皆作单檐歇山式, 覆之灰色筒瓦。寺院的山门俗称大门,佛家又称其为三门,意为「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白马寺山门的三个门洞, 象征着「三解脱门。

山门

在山门的东侧,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于元至顺四年(1333年)手书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

(二)钟鼓楼

山门东西两侧分设钟楼和鼓楼。东楼悬钟,西楼架鼓。晨钟暮鼓乃寺院号令,提醒僧众精进修行的同时,也播撒着吉祥和如意。

鼓楼

钟楼

钟楼

山门东侧钟楼初建于元代,明代重修。现今的钟楼建于1991年,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建筑。钟楼原有的大钟是由明代黄锦(他曾出资建了东关大石桥)等铸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高1.65米,重2500斤。据史载: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钟声四野传响,远闻数里,经久不息。更妙的是,此钟可与远在25里外的洛阳城钟楼上的大钟形成共鸣,使得"洛阳两古钟,东西相和鸣"。故"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白马寺每年一度的「马寺钟声」活动,是人类祈福、辞旧迎新的特殊象征。

(三)二僧墓

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各有一墓,就是著名的「二僧墓」。这两座墓葬的主人都是来汉讲法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相继圆寂于白马寺。立有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墓碑。「腾兰墓」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四)天王殿

依中轴线前行,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重大殿。天王殿殿内正中置木雕佛龛,贴金雕龙,富丽堂皇。龛顶和四周共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雕工精细,活灵活现,为清代的上乘木雕艺术品。佛龛内供奉弥勒佛,像高约1米,面带笑容,赤脚打坐,是一尊明代的"夹纻干漆"造像。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造像,是一组清代的泥塑造像。

(五)大佛殿

第二重殿大佛殿系明代重建。殿内正中须弥座上供奉塑像七尊,正中主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与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尊",为明代泥塑造大佛。大佛殿内面北而坐的为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 ,又称"南海观音"。观音左腿盘在莲花座上,右腿下垂在莲蓬上,背对大佛,故称"倒坐观音"。"问观音何以倒坐,叹世人不肯回头"。

清凉台

接引殿

观音殿

大佛殿

天王殿

(六)大雄殿

第三重殿大雄殿,元代重建,明清时重修。 殿内三尊主佛:中间是释迦佛,左边药师佛,右边阿弥陀佛。 该殿的三尊主佛、二位天将、十八罗汉,皆为元代「夹苎干漆」造像作品,这是稀有罕见的一组传世文物瑰宝。夹苎干漆造像之法,大致是先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裹裱,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夹苎干漆造像,历史悠久,盛于隋唐,宋后则渐渐失传,存世造像极为罕见。大殿后是接引殿,再往后就是白马寺内最后的佛殿毗卢阁。

(七)接引殿

接引殿内供奉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弥陀佛,为"无量光""无量寿",像高约3.5米。他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众生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左右侧分别为其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这里的一佛二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造像。

(八)清凉台上的毗卢阁

毗卢阁初建于唐朝,在清凉台上。清凉台由青砖砌成,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

毗卢阁后壁镶有石碑,上刻【四十二章经】。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由摄摩腾、竺法兰翻译。

从最后一重殿可进入西侧的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印度佛殿苑。

白马寺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其殿阁宏伟、庄严,佛像生动传神,你若来洛阳,值得专程来此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