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论语】闲读:岁寒知松柏

2024-06-23文化

孔子对松柏的赞叹并非就事论事,而是颂扬其傲然耿直的品格、韧性顽强的精神和崇高坚毅的意志,因而成为激励世人保持气节的象征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之二十八

孔子说:「寒冬时节,草木凋零后才知松柏常青。」

古往今来,松柏的英挺雄姿和气节操守,不知激励过多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他们以歌以诗,赞颂松柏的庄重肃穆、傲骨峥嵘,吟诵松柏的凛寒不衰、四季常青。而自古以来的颂词中,孔子的这句名言无疑是最为经典的。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寒冬时节,草木凋零后才知松柏常青。「岁」指岁星,即木星。古人发现木星每十二年在空中绕行一周,每年移动周天的十二分之一,其轨道与黄道相近,因而将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称十二星次,也就是分为十二个等分的星空区域。按照它的顺序,木星每年行经其中的一个星次,人们以它所在位置来纪年,故称岁星。因为古人用岁星纪年,所以「岁」有了「年」及「年龄」的含义。

这种纪年法约起源于周朝,在战国、秦汉之交最为盛行。但岁星纪年法用久之后,就会有误差,与实际天象不符,到东汉时改为「四分历」,废止了岁星纪年法,并推行干支纪年,一直沿用至今。

「岁寒」指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两个节气——小寒和大寒,其中大寒是一年当中天气最冷的时候。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中,还有一个国家比较特别,一年竟然有三十个节气,那就是齐国,其最后三个节气分别为大寒、大寒之阴、大寒之终。

「凋」,损伤、衰败,用来指草木花叶的脱落、凋零。「后凋」亦写作「后彫」、「后雕」。「后」字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古人有用「后」代「不」的用法,所以有人认为「后」就是「不」的意思。隆冬岁暮之时,寒风凛冽,草木无不枯萎零落,而松柏却仍然挺拔青苍,不改常态,「后凋」就是不凋。「后」的另一层意思,不是指「最后」的「后」,而是「之后」的「后」。「后凋」,即草木凋零之后。「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就是草木凋零后,才知道松柏常青。

作为常绿树种的松柏,一年四季常青。但常青绝非不落叶,树木的叶子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每片树叶大限一到就会枯萎脱落,松柏也不例外。只是它们不像落叶树种那样集中在秋冬季节落叶,而是一批一批地换。一般要在新叶发生以后,老叶才次第枯落,因此它们一年四季都有绿叶,并且叶子的寿命比落叶树种要长,可存活三至五年。

可见,把「后凋」翻译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显然说不通。松柏怎么会凋零呢?即使在一年中最后的岁末严冬,它也没有凋零,凋零的只是别的草木。所以「松柏之后凋」,只是拿松柏与众多草木进行对比,在大多数草木枯萎凋零之后,才显示出它顽强的生命力,青苍不变。

松柏原是寒带和高山生长的树木,由于长期在寒冷的环境中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御寒构造。松柏的叶子一般都缩小呈针形、线形或鳞片形,由于针叶面积小,因而水分不容易蒸发散失。并且松柏的叶子具有较厚的角质或蜡质,有的还生着很厚的绒毛,这些构造都能有效地阻止水分蒸发。同时,因为它们的叶子水分少,又含松脂,当气温降低时,可以很快地使细胞液浓度增大,增加糖分和脂肪以便防冻。正是这些生理结构,决定了它们虽在冬季,也不会缺水而干枯,保证了绿叶的生机永存。

孔子对松柏的赞叹并非就事论事,而是通过颂扬它的品格,来激励人们傲然挺立的精神。在草木茂盛的春夏之间,松柏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刚正坚毅的节操也显示不出来。但当秋风漫卷落叶,进而寒风凛冽的隆冬来临时,众多草木无不枯萎凋零,而松柏却依然在霜雪中傲立,郁郁葱葱,不改它的常态。到这时候,方才能分辨出松柏的品性高洁,与众多草木截然不同。

松柏耐贫瘠,傲霜雪,生命力顽强,象征不渝和永恒。世间志士仁人也无不如此。在太平无事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相安无事,人品的高下往往难以辨别。但等到发生变故,遭逢乱世,或者面临利害冲突的时候,有人见利忘义,有人苟且偷生,有人曲膝变节,有人丧尽天良。而志士仁人在严酷恶劣的环境下,虽没有回天之力,却能坚守善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操守,不改其志。威武不能屈,死生不能撼,其品格就像松柏一样,真所谓「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

孔子这一章所昭示的松柏傲然耿直的品格、韧性顽强的精神和崇高坚毅的意志,一直成为激励世人保持气节的象征。「岁寒知松柏」,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松柏后凋」,则以严寒方知松柏常青,来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历代也流传有许多赞美松柏的诗句,如魏晋时刘桢的「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南北朝范云的「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唐代刘禹锡的「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当代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等,不胜枚举。

本章有两个成语:

岁寒知松柏

松柏后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