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上博非遗走进社区:让市民当一回「文物医生」

2024-06-07文化

给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青铜大克鼎」模型作色是一种什么体验?握着叫不出名的书画修复工具,煞有介事地给画心刷浆糊托裱,过一把文物医生的瘾……在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上海博物馆携2项国家级、7项市级非遗技艺走进浦东新区花木街道,让社区市民真真切切体验了一把非遗技艺,感受工匠精神。

一边是手掌大小的青铜「大克鼎」模型,一边是纤毫毕现的「大克鼎」高清图片……在花木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楼,早早就预约好的市民们相继进入教室,他们将动手体验,给上博的镇馆之宝「青铜大克鼎」模型作色。

青铜器又被称作「吉金」,它原来的颜色是金色的,时间久了经过氧化之后,青铜表面会呈现青绿色或青灰色。观众平时在博物馆看到的青铜文物多数都是青铜氧化后的颜色。

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体验活动

只见案台上分别摆放了金色、青绿色、和白色的「大克鼎」模型。「我们会给每位参加活动的市民发一个‘大克鼎’模型,大家可以按照高清图片上呈现的大克鼎颜色给这个模型作色。」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第三代传人张珮琛介绍说,「很多市民刚开始上色时还比较规矩,上到后来就开始放飞了,天马行空什么颜色都有,有的画成梵高的颜色,有的画成莫奈的颜色……」

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体验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向市民公众做青铜文物和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张珮琛说,「一方面告知大家什么是青铜器,为什么会有青铜器,以及如何鉴赏青铜器;另一方面通过这一文物主体,宣传推广我们是如何保护青铜器的,是谁在保护青铜器以及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青铜器。」

社区居民在上博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书画装池

隔壁另一间教室里,上博有着四十余年古书画修复经验的老法师、上海市级非物质遗产代表项目「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瑛正在向市民讲解「装池之术」。「我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幅珂罗版印刷的小画,让他们体验画心的托裱技艺。裱好后的作品还可以带回家。」「鬃刷、排笔、低筋浆糊……台面上摆放的这些都是从博物馆带过来的书画修复的必备工具。」黄瑛一边介绍,一边给现场的市民当场演示。

社区居民在上博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书画装池

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和复制方面具有深厚底蕴,早在1958年就设立了文物修复工场,是国内最早成立文物修复部门的文博机构之一。工场内荟集了当时业内最顶尖的专家,使得上博的修复力量在全国的博物馆系统中都名列前茅。经过六十余年的传承,如今上博已拥有2项国家级、7项市级非遗技艺。

在花木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厅,现场还进行了「上博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展览共分为九个部分,分别呈现上博的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国家级)、古陶瓷修复技艺(国家级)、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古代家具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古代漆器修复技艺、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金石传拓技艺、囊匣制作技艺。

展出的书画修复工具

五花八门的非遗操作工具、精湛的技艺作品图片、详尽的技艺步骤展板……通过现场展品的点滴汇聚,非遗传承人们平日伏案工作时点点修复、细细琢磨、巧妙构思的形象变得立体而丰满,现场市民纷纷被上博的非遗传承人们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所折服。

展览现场 金石传拓技艺

展览现场 金石传拓技艺

「‘非遗点亮生活’举办到现在已经第三届。以往我们就举办过很多非遗活动,比如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军营……为的是让更多的市民了解上海博物馆的非遗传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说,这次是上博非遗第一次走进花木社区,因为上海博物馆东馆就落地在花木街道,因而带来了最全面的上博九项非遗技艺。

「我们希望博物馆的文化能够赋能当地的文化建设,拓展博物馆对周边区域的文化辐射,增进市民同博物馆间的深度链接。」陈杰说。

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潘璐告诉澎湃新闻,花木街道汇聚了诸如上图东馆、上博东馆、东艺、科技馆、浦东新区少年宫,群艺馆等16家市区级的大型文化设施,希望能够借助这些大型展馆的策展能力,打通资源,给社区居民带来一些福利,打造家门口的图书馆、家门口的博物馆,家门口的非遗活动。

「非遗点亮生活——上海博物馆非遗进社区」花木专场活动将持续一周,在后续几天里,市民还可以体验到金石拓印、陶瓷修复、内囊制作与囊匣粘接、珂罗版印刷、古籍制作、榫卯拆卸组装等特色技艺,这不仅为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增添雅趣,更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