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死」「活」讲透【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2024-05-24文化

各拉丹冬,长江生命开始的地方,神圣而壮美。它令多少人心驰神往,又令多少人望而却步,然而始终不变的,是它在时间的长河中巍然静立的身躯,是它在猎猎寒风中令人肃然起敬的自然的伟力。

今天,「死「「活」要讲一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一个字是——「死」。

这个字出现在文章第九段,作者说:「我要死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很明显是因为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当然这里也有自嘲的成分。作者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她的身体状况是随着她们摄制组地点的转换而发生变化的。

最开始,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的草坝子上,作者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接着,因想拍一座完整的冰山,后退时不慎摔倒,导致尾椎骨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错位。

后来,在海拔超过六千米的地方,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

再往后,就有了「死」的感叹了。

所以,通过这个「死」字,我们首先要读出作者的足迹,而这又是游记的重要因素之一——线索。

找作者的足迹也并非单纯地为了找线索,而是通过这条线索来了解游记里的主要内容之一——美景。而课文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也取决于作者的行踪,她走到哪也就会写到哪。也正是因为作者身体不便,才有了仔细观察和体会身边景物的机会,也才有了文章里的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但这和「死」有什么联系呢?

第十二段有一句话,「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这里没用「死」,而用了「长眠」,意思一样,但又不一样。前者只是对生命状态的客观描述,而后者似乎再强调整个过程的宁静安详,更能体现作者对这个地方的情感。而且在第四段,有这么一句话,「各拉丹冬值得你历经艰辛去走上一遭」。换句话说,作者的意思就是看过了这么美丽的风景,死在这里也无憾了。所以接下来,我们也来欣赏一下各拉丹冬的美景:

1、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2、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3、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4、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5、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

6、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这些描写没必要一一讲解,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赏析。但有一点儿必须说明,那就是这些描写不是随机选择的,是因着作者的行踪而写,由概括到具体,由笼统到细腻,由感受到感慨,由发现到冥想,这是逐层递进的。也可以插入游记的常用手法(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感受各拉丹冬的神奇和美丽。

所以第二点,我们要通过「死」字,读出各拉丹冬能让人值得「长眠」的美景来,当然在这美景中,也有作者的真情实感。

再来想,作者高原反应严重,身体状况百出,却依然宁神聚目地去欣赏各拉丹冬的神奇美景。这不仅仅是出于「来都来了」的牵强心理,这更是作者内心对大自然的倾慕、敏感和虔诚。也真是因为内心的强大和坚定,因为作者认识事物的明了和豁达,所以挂在嘴边的「死」也不过是对死亡的一种坦然和不屑。所以我们还要从这个「死」字读出作者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果这里读不出来的话,建议大家读一读作者自嘲时的语言。

下面读第二个字——「活」。
最后一段,「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这个「活」字是针对前面「不见自然生物痕迹」而言的。不见自然生物,因为此地高寒缺氧,不适合生存,但作者真真切切地就站在各拉丹冬的近旁,从中,我们能读出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骄傲,也能感受到她一路走来而且有恙在身的不易。这种「活」是骄傲的,也是坚强的,更是欣慰的。然而,这种「活」又不是只有作者自己的「活」,而是「有人」的「活」,这里的人可以是任何一个勇于挑战自然,挑战自我,并最终站在或曾经站在各拉丹冬近旁的人。这种「活」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更是一种山不走向我,我便向山去的自信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