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天道顺自然,人治求均衡」,浅谈时代风尚对宋代楷书的影响

2024-07-15文化

引言

苏轼的楷书是宋代楷书的缩影,他追求一种「无法之法」。但是不管是对「法」还是「无法之法」的追求, 其根本目的显然不是法度的本身,法度只是一种手段、表现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所学之法度,来表现个人的情志意趣,这也是符合艺术的本质内涵。

一、誉录制的实行和印刷术的发展

文化艺术的发展往往是与统治阶层的政策密切相关。唐代楷书的兴盛与繁荣,一定程度上受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影响。 唐朝科举考试中,除了对于所考科目的要求外,书法的优美与否,也是判定考生成绩的重要标准。要求考生要做到「楷书端庄」。甚至书法写的非常之好,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既「书判拔萃科」。

这种局面在宋代有所改变,科举考试中为了防止考生作弊情况的发生,采取「誊录制」。随着誉录制的全面推广, 书法在考试中已无足轻重,楷法的好坏已无关成绩高低,更不能以此进入仕途。

客观地看誊录制度的实行,利弊皆有。从考试的公平上来看,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因此, 使得参加考试的学子们便无心在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书写字。使得唐「以书取士」之风荡然无存。这也直接导致了宋代楷书发展的整体衰落。

印刷术的出现对楷书发展影响极大。印刷术发明于六、七世纪之交的隋唐之际。随着人们对于大量文献典籍记载需要而应用产生。 经过唐朝的发展,印刷术不断被社会接受。起初以宗教传播为主,后来慢慢发展到社会不同领域之中。

【评书帖】记载:「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士人和政府对印刷术逐渐重视起来,随之成立以国子监为主体的国家制刻行业。 这一切都为印刷术在宋代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印刷术,经过宋代一百多年左右的发展,逐渐形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一项独立的产业。宋代政府对印刷行业也极为重视, 大量刻制书籍,使得士人学子极其容易就能获得书籍,再也不用为书籍传抄遗漏所苦恼。

但是印刷业的发展给书法带来了新的矛盾。书籍的流行也使得学子们,放弃了对楷书的学习,致使宋代士大夫阶层大多不擅长楷书。 最终使楷书走向衰落,脱离了现实实用价值。但同时,也为书法的艺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宋代印刷字体基本代替的人工的传抄,也使人们得以解放。从而使人们开始重新考虑楷书的发展及意义。

宋人对于书写的定义已经逐渐走向了艺术化的发展。因为书法不再受到科举的约束,楷书的书写也并不是以实用为主, 更多是个人审美的表达。所以宋代楷书虽然没有唐人严谨的法度,但在个性表达上更进一步。这一方面与宋代尚意书风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二、学书环境——尚意书风兴起

从时代因素看,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大的特征与趋势,但不是说所有人都朝着这个趋势发展。以「尚意」为代表的宋四家, 其中蔡襄的个人言论与书法实践看,并不属于「尚意」的书家。这一点与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一样,有一定合理性,同时不能以偏概全。

总之,一个时代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总会呈现出某种时代特性。从整体看, 宋「尚意」也基本的符合这个时代的特征。

宋代书法「尚意」的出现,是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历史原因看,书法从产生到唐朝已完成了字体的演变与成熟, 法度已经确立。唐人书法以法度著称,对于书法法度的追求已到达极致,后人难以企及。这也使宋代书家对书法发展有了新的看法。

从时代背景考量,印刷术与誉录制的出现,促进了宋代书家思想的解放。从文化背景看,儒学在宋代有所衰微, 禅宗思想的影响逐渐扩大。儒家强调纲常伦理,讲求尊礼崇法。而禅宗意在表达个人内心情感,这与尚意书家的追求是相吻合的。另外这更是宋代书家的自觉追求。

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坛的盟主,他所主张的书法贵在「得意而忘形」,同时又强调通过笔墨表达人的情志意趣。 可以说是尚意兴起的先导思想,这对后来宋代书家产生了极大影响。

苏轼作为欧阳修的学生,书学思想也多受其影响。苏轼在【石苍舒醉墨堂】中说:「我书意造本无法, 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正是继承欧阳修书论的最好体现,意在打破唐人法度拘束,追求书写的自然率意。

苏轼主张书法创作应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其「出新意」是尚意书家所要的追求的结果, 是说作品中要包含别样的意趣,这种意趣是书家才情的表现。苏轼作为「尚意」旗帜,对宋代尚意的兴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黄庭坚集】记载:「老夫之书本无法也。……故不择笔墨,遇纸而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

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学生,对苏轼书学思想也是极为推崇。他的「无法」与苏轼「意造无法」正是如出一辙。 这种不计工拙,随意而适的创作态度成为「尚意」书家的共同追求。这也暗合苏轼说的「无意于佳乃佳」的思想精髓。以至于同时代的米芾也深受其影响。

「意」是创作主体的情感表达、审美体现,强调抒发作者之性情。在此基础上,宋代书家们对唐人书法严谨的法度提出了反叛, 重新追溯魏晋时期,书法所蕴含的风神潇洒的韵度与趣味。

这使得书家们在创作时选择了更能表达的人们情感的行、草书,楷书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了极大影响。 苏轼作为「尚意书风」的领导者,在自身的楷书实践中也受自身对「意」对意追求的影响。

三、崇尚以意运法的苏轼楷书

对于此苏轼在继承老师欧阳修书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尚意」理论,既「自出新意」、「出新意于法度」、「通其丰意」等。 关于的书法中的「意」的用法,魏晋时期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就曾提出「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但是苏轼这里所说之「意」与王羲之所说之「意」有本质的上的区别。

王羲之所说之「意」是对要写之字形状大小的一个基本构思,而苏轼之「意」以及超越王羲之所提出的层面。尚意这个「意」, 就是现代语汇的「抒情」,指一种恬静、愉悦的创作。」所以苏轼之「意」内涵更加更加宽泛,就包括了「意趣」、「意味」、「意蕴」、「意境」、「意像」等等,「意」已不是简单的意思,更多的包含了一种情志意趣在里面,倾向于艺术化的表达。

【书黄子思诗集后】记载:「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

文中「妙在笔画之外」是说书之妙处,不在笔画形状,而在于一种笔墨之外的「意趣」。「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在简古与淡泊中追求纤秾与至味的思想,都在表达在书法中要追求一种笔墨之外的「意」,也就是人的情志意趣、一种像外之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回味无穷的联想。这也是苏轼书法有别于前代书家的根本所在。

苏轼书法已不在是简单的笔墨形迹,而是寄托、寄寓了一种思想情感在其中,这也正是苏书的魅力之所在。

苏轼在【盐官大悲阁记】通过「酿酒」的事例来说明,两人按照同样的配方酿酒,制成的酒却有美恶精粗的区别。 这是由于其中一人,只按照基本法度酿酒,得到的只是事物的大概。而另一人,则在遵守法度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所以能够得到事物的妙出。

这里所说之意,不是说不要法度,如果一味抛弃法度的「意造」也是会为人所唾弃。但是也不能死守法度, 而没有灵活创造,也不能酿出美酒来。是要在灵活运用基本法度基础上加入新的技巧,这样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所需的好作品。

其中关键所在就在于如何应用法度,以意运法的意思,要法为意所用,这样既能保证合乎法度, 又有新意包含其中。这也是所有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唯有这样,作品才具有独创性。

结语

苏轼所要追求的是笔墨的之外的意趣,他在诗中说,「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书法也是这样,有形就有弊端,这可以通过笔墨之外的意趣来弥补。就好比苏书「丰肥扁阔」的行迹之外,别有韵度,形有尽而意无穷。苏轼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充分证明了「以意运法」可行性,这也使苏轼成为傲立书坛,雄视百代的大师。

参考文献:

[1] 【评书帖】

[2] 【黄庭坚集】

[3] 【书黄子思诗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