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一个个小小的牛儿灯,腾扑翻滚神动作,走上一场场乡村旅游的大舞

2024-03-27文化

二月十七天全县牛儿灯。参加舞灯的表演者通过学习牛儿的腾、扑、翻、滚等动作,把农耕生活中的牛演活了。

过去在那个农业大时代,没有机械设备,农业上干重活,全靠牛了。有的人家没有牛,种不好庄稼,许多人家都被饿死了。

牛在一个农户家庭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流传着一个牛儿灯的来历故事。

这事发生在宋朝,有一户人家,生活着一个外甥孤儿。

这天,他的舅舅让他把家里的牛牵出去放牛。他很低高兴,然后就请了一群小朋友,一块玩耍。他们在山坡了一边放牛,一边打闹。快到中午,大家都饿得不行了。有一个小伙伴看见了牛,说,咱们把牛杀了烤着吃吧。他没在意,就同意了。然后大家一起动手,就把牛杀了,然后一块高高兴高兴地烤起牛肉来,仿佛这牛与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中午吃饱后,他们又开始玩了起来,一直玩到下午,他们又把剩下的牛也烤着吃完了。

这一天他们玩得很开心,又玩很多游戏了,又吃上了香香的牛肉,真是太幸福了。

眼看太阳快落山了。小伙伴都玩累了,就陆陆续续回家。这时他才想起他是来放牛的。可是牛已被他们吃了,怎么办?他犯愁了。他想呀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做好了现场就跑回家了。一到家他就大声叫舅舅,说他看见牛钻到地下,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舅舅说,胡说,那有牛往地下钻的道理。就跟着他跑到山坡地里。果然,他看见地里还有一只牛尾巴还没有钻进去。就赶紧跑上前去拨。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听见地下传来牛的叫声。他一连拨了三次,而牛也叫了三次,把他吓得赶快跑回家了,从此再不说牛的事了。

后来这个外甥孤儿就到外地工作。由于他聪明伶俐,善于动脑筋,再加上当时是兵慌马乱。就自己拉起了一支部队,成功消灭了敌人,当上了当地的小皇帝。

后来他带着队伍,回到了他舅舅的山庄。此时此刻,他想起了他小时,和小伙伴一块听吃牛的事。

此时此刻他感到牛太冤枉,得想一个办法来纪念这只被冤枉的牛。然后他就发明了这套牛儿灯的制作工艺和表演,而后又定在的二月十七舞牛灯。

舞牛灯制作也是非常讲究的。首先用竹子编制牛头骨架,用草做成牛的两只耳朵,用木头做成牛的大角。用笔精心画出牛的样子,有牛头,牛鼻、牛眼等。牛身用黄布做成。这块黄布大概有三米多长,两米多宽,最后把牛尾、牛身和牛尾连成一个整体。这个样子就和舞狮做的狮子一样。当地人把这种舞牛的方式叫舞牛儿灯。

牛儿灯从宋朝起到现在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一项古老的民间习俗活动。

牛儿灯和舞狮一样也配备有锣鼓队,有助兴的歌手。演出时锣鼓齐鸣,歌声嘹亮,舞牛的舞手上场表演,把牛吃草,喝水、耕地等农事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大家认识到牛在人们的生活中确实辛苦,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舞牛的编导还把牛的各种场景演化出来绘声绘色工作场景。如有神牛翻滚、大舜耕田等十多个。

舞牛通过牛舞把歌唱、舞蹈和人与牛在田间的生产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了浓厚的地方特色。经过七百多年的历史演化和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牛儿灯舞。

牛儿灯舞告诉人牛在农业中的重要地位,人们开展农业生产离不开牛。让人们永远也不要忘记,那个艰苦的年代,是牛曾经和人们一起参加农业生产,熬过了多少苦难的耕田日子。

现在的牛儿灯舞,一点一滴,无不显露出牛对人们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现代这项活动也正在积极地推动当地的生态旅游建设工作,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在当地人们的努力下,牛儿灯深入人心影响逐步扩大,终于被四川省列入了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加以保护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