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读书好比吃东西 | 语闻·阅历

2024-03-27文化

参加过某企业的一次读书会。外请的组织者来自一家以读书赢利的机构。活动参与者交流的所读书目,清一色和工作有关,和经济效益挂钩,无非是如何让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好,让领导更满意,或者让所在的部门多赚钱。我问组织者,这些书的内容似乎太单调了些,为什么不同时建议大家读点「闲书」,读点轻松有趣的书?组织者告诉我,时间就是金钱,那些和工作无关的书,读了也没什么用,创造不了经济价值,所以没必要浪费时间。

我一时无语。似这般读书只读功利书,只重实用书,只看业务书的人,在身边并不少见。他们的行为,与我理解的「阅读」,在内涵上多少有些差异。我甚至认为,这不叫读书,这只是谋生的一种方式而已。如此读书,也许,很容易让人感到乏味,感到疲累,而且显得有几分俗气。

我这样说,并非认为读书是什么高大上的事,要脱离普通人的生活。相反,我认为,读书其实和吃东西一样,只是一种日常,它不是哪个群体的专利,而是全民的权利。文明社会,谁都不应该与读书绝缘。

如果一个人只吃饭,把填饱肚子当作终极目标,那么,他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享受口腹之「娱」,其行为只是在解决能量不足的问题而已。人生在世,在吃的方面,显然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饭,如果这样,生活与其他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要让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更美好,在吃的方面,除了吃饭,当然还要多吃些其他食物,包括零食、水果什么的。只求填饱肚子而不计较其他,那是什么年代的事了?

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读实用型、工具型的书,那是远远不够的。只读这种书,书籍的营养吸收就非常有限。就像只吃饭不吃菜更不吃零食水果的人一样,容易营养不良,形成这样那样的缺陷。人的食物应该多样化,作为精神营养的来源,读书也应该多样化。除了业务书,还有其他种种,都是不可缺少的。

怎么才能让自己「吃」下更多的东西、读下更多的书?首先要有意识多亲近书本,博览群书。很多时候,一个人喜欢吃某种食品,是因为吃过了,口感好,才喜欢上,然后会时不时产生想吃的念头。读书也是这样。你如果从来不接触书籍,根本不知道它的妙处,当然就对它没有感觉。但亲近之后,便能慢慢体会到其中滋味,便可能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想读。

接触多了,就能找到阅读的乐趣,培养读书的兴趣。一旦形成习惯,也许三日不读书,浑身提不起劲。我曾经有这样的经历。年轻时,有一段时间很是迷茫,少有读书,久而久之发现读书的欲望越来越低。直到某一天,去一位文化界朋友家里玩,看到人家一屋子的藏书,猛然间唤醒了阅读意识,当即借了几本喜欢的书回去看。结果,还书时,又忍不住挑了几本带回去。几个来回之后,便恢复了以往的阅读状态。写东西也是这样,长时间不写的话,就不会想去动笔。但如果一直写着,就不愿意停下,停下反而不习惯。

让自己真正喜欢读书(用一个网络表情包来说叫「愿我沉湎于学习不能自拔」),不要使阅读功利化。别老想着这本书可以用来解决哪个问题,那本书可以帮自己实现哪个目标。这种阅读,并非发自内心的喜欢,只是想着利用书籍而已。哪天你不需要用它了,或者退休了无须奋斗了,你就不会再接触书籍。还真看过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将家里的藏书当作废品卖了。不要在阅读时过于「挑食」。很多人只看某一类型的书,也是失之偏颇的。阅读面尽量广一些,才能更多地吸收各种营养,让文化滋养自己的心灵,让思想走向成熟,让精神世界保持健康。不要急于求成。读书需要过程,学识渊博、思想深邃的人,都是经历了长期修炼的。如果你想一夜之间成为行家高人,无异于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也许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我们吃了一辈子的东西,是哪一碗饭或哪一种食物让自己长大的?根本说不清楚。一个人的健康与成长,来自多种食物的不同营养。吃下的这些东西,几乎可以说都有不同的作用。读书也是如此。潜移默化之中,「有用」「无用」的阅读,都在悄然影响着你,让你增长了知识,提升了素质,拓展了人生。所以,不必计较哪一本书有效果,哪一本书可能没效果,哪一本书读了也记不住,哪一本书可能看不懂。读与不读,结果迥异。只要认真读过,总会有所收获。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话用在读书上也是相通的。只读与职业有关的书,太狭隘了;只读与利益有关的书,太现实了。阅读应该相伴终生。各类书籍就如五谷杂粮、水果蔬菜、汤汤水水,只要胃口允许,都不妨适当接纳。

编辑:徐征 作者:李伟明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