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唐诗的江湖里,词这种小门小派被人不屑一顾。毕竟,它起源于胡夷里巷,只被当作取乐的一种技艺而已。
但是,音乐的魅力谁也无法阻挡,所以,总会有一些诗人,耐不住心性,偶尔填上两首词以尽兴。
这就使得词的生命力悄悄地蔓延生长,像小草一样生生不息。
为什么?夏墨在【踏月万里:大宋词人的侠骨】这本书中提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突破了诗歌格律的限制,更自由地释放了人们的创作欲。
正如王国维所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终于,中唐时期,开始有越来越多文人不再去卷唐诗,而是开始认真地填词。词,也终于正式成为一体,登上了大雅之堂。
不过,词真正大放异彩的时期当然还是在宋朝。你可能想不到,这离不开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推波助澜。
想当年,他坐上皇位之后,为了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在一次宴会上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另选了一些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史称「杯酒释兵权」。
从此,宋朝的国策也走上了重文轻武的道路,这让读书人有了大展宏图的机会,连穷人家的孩子,也有了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
于是,宋朝出现了以往朝代所没有的一种景象,那就是:优秀的文官扎堆儿地冒头,在吟咏风月之时,也开始在政坛呼风唤雨。即使是武官们,也有很多在叱咤风云的同时,也常常会以词寄情、以词托思。
品读他们的词,让我们品读到一种风骨,品读出一段人生,更品读了一个时代的波诡云谲。
在【踏月万里:大宋词人的侠骨】这本书里,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苏辙等宦海沉浮的故事固然生动有趣,但是更打动我的是在南宋风雨飘摇之时,面对大金的入侵和欺辱,几个「杀场欲点兵」的铮铮铁汉。
「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岳飞、「铁马兵河入梦来」的陆游、「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的张孝祥,还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
每一段故事都是荡气回肠,每一个归宿都让人不禁泪湿衣襟。
南宋啊!那个让人恨铁不成钢的朝代,兴在文,败也在文矣。毕竟,那么多的文艺皇帝终究无法支撑起一个朝代的重量。
不知,那个想要守住皇权的赵匡胤,在泉下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