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西游记】作者就是荆府纪善吴承恩毋容置疑

2024-04-05文化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世德堂百回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与秣陵陈元之【序】同时在金陵刋出,是为目前发现【西游记】最早刻本,无作者姓名,仅有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也不知姓什名谁。既然最早刻本【西游记】不敢标注作者姓名,华阳洞天主人校也是隐指打马虎眼,那么这篇【世本.西游记.序】作者也会是采用隐身术化名掩人耳目,都是捉迷藏。

犹如古希腊斯芬克司所谓的「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之谜,难以猜准。究其原因是为大明兴起文字狱害怕政治迫害,故意多挖几个坑,目的是保护相关当事人不受牵连遭打击,在当时不失为正确之举。秣陵陈元之【世本.西游记.序】中明确表述了【西游记】作者与藩王府有关,隐含在三个「或曰」之中。弄清了与藩王府有关系的【西游记】作者,其何时在藩王府,在何地哪个藩王府,历事服务的对象是哪些个藩王也就对上号了。

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只要弄清华阳在哪里,华阳洞天又在那里,明朝万历二十年前夕处在华阳洞天主人之位的大明藩王是谁也就知道了。能给【世本.西游记】作序之人,必然与【世本.西游记】作者有熟悉要好的基础条件,不然如何作序。弄清楚各种相互间因果关系,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就大白于天下了。

其实,世本【西游记】作者问题前辈们已经基本考究清楚了,特別是蔡铁鹰教授、徐习军教授、曹炳建教授、陈澉先生、刘怀玉先生等在鲁迅、胡适、陈独秀、郭沫若等大文豪确认吴承恩是【世本.西游记】作者几十年后,又在江苏淮安发掘出吴承恩墓葬考古的基础上,确认了湖北蕲州是大明王朝荆王国荆府纪善吴承恩创作【世本.西游记】成书地,湖北薪州广济县(今武穴市)匡山是吴承恩演化世本【西游记】成书背景地,进一步认定了世本【西游记】作者就是大明王朝山阳县人(今淮安市淮安区)吴承恩无虞。

可是,至今仍有许多人存疑,坚持认为世本【西游记】作者非吴承恩而是长春真人邱处机,并提出今后出版的【西游记】应恢复明、清时代三百多年间不署名作者的建议。

【西游记】文化研究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课题,是需要继续深入挖掘的。故,针对世本【西游记】作者问题,我将围绕陈元之【世本.西游记.序】中隐藏的密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理、历史、时空、人物相互间因果关系等多维度视角作一些延深探讨。弄清楚了陈元之【世本.西游记.序】中三个「或曰」密码之指向,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究意。

湖广蕲州大明王朝荆王国荆府纪善山阳县人吴承恩,是金陵世本【西游记】志怪神魔小说作者毋疑。陈元之【世本.西游记.序】中三个「或曰」是破绎世本【西游记】作者的不二线索,该【序】中「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候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这三个「或曰」明确指向了世本【西游记】作者与大明王朝荆王国的藩王府相关联,万历十七年(1589年)刋刻板大明淮安府山阳县人吴承恩別集【射阳先生存稿】之吴氏通家晩生吴国荣所作【跋】,记载了吴承恩任职荆王府,其【跋】曰:吴承恩「顾屡困场屋,为母屈就长兴倅(县丞),又不谐于长官(指长兴县令归有光),是以有荆府纪善之补」。

大明王朝荆王府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之滨湖广黄州府蕲春、广济二县共之蕲州城。南宋末蒙古铁骑破蕲春罗州城(今漕河县城)后,元时迁至长江边所建蕲州城,其地半属广济(今武穴市),蕲州城南门残头尖以东(含今之朱家湖、宋岭、韦庄、石牌岗一线)至韩塆十五里地界属广济(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划属蕲春县),故明时在蕲州南门凤凰山广济境以蕲州卫旧址所建荆王府现属蕲春县蕲州镇(曾为薪州路、蕲州府、蕲州、蕲春县、蕲州镇行政机构驻所地)。

陈元之【世本.西游记.序】和吴承恩忘年交晚生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是研究【世本.西游记】作者确凿之原始文献,加之1974年12月在淮安县城南马甸人民公社二堡大队(现淮安市淮安区马甸乡二堡村)有一个农民误将吴承恩墓葬挖掘出来,经考古发掘出土了吴承恩为其父吴菊翁所作的【先府宾墓志铭】和吴承恩墓出土写有「荆府纪善射阳吴公之柩」十字棺头板,1980年时仅剩「荆府纪善」四字的半截棺头板现存南京博物院是为物证。以上两个文献和考古发掘之物证,可以证实曾在蕲州荆王府任过纪善之职的吴承恩是【世本.西游记】一书的最后写定者。但是,陈元之序中三个「或曰」之密码一般为推定,似乎还未完全破绎,故今天就此作些深入探究,以飨读者。

一、关于陈元之【序】中「或曰:出今天潢何候王之国。」「出今天」好理解,当是指明万历十年(1592年)世德堂金陵板百回本【西游记】刋刻发行之时大明王朝。「潢」是指古黄国地,有点费解。

四千多年以来,淮河上游有一条支流叫潢河,地在今大别山西北面河南光山、新县、潢川三县境,是为潢河流域。潢河水流经古黄国都城(今潢川县古隆乡)附近注入淮河,陈元之【序】中以「潢」代指古黄国。今河南新县民国间成立时其县境本就一半地域原属黄州府(黄冈市)黄安县(今称红安县)和麻城县境(今称麻城市)。

黄州府治所即今湖北黄冈市治所黄州区,是为古黄国地。古黄国地处江淮间, 早期称黄夷,公元前2148年由赢姓黄氏建立诸候国,都城在今潢川县西北六公里潢河边上古隆乡。 鲁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古黄国为楚所灭。楚宣王时,楚灭邾(地在今山东邹县),俘其民,徙其君于黄国境立之,故曰邾,是黄冈名邾之由,地在今黄冈市治黄州之西120里邾城镇(今武汉市新洲区治所),黄冈县今名团风县,前身为邾县,1953年裂黄冈地区黄冈县成立新洲县,1983年划属武汉市。邾国本曹姓,其国灭,遗民去掉旁耳改为朱姓,是为邾姓(朱姓)渊源之一。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是黄国贵族后代,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封地仍在故黄国都城潢川县,潢川县城直到清代仍叫春申镇。黄歇后改封于吴,上海曾是其封地,黄浦江得名也是为了纪念黄歇,故今上海仍叫沪又叫申,武汉至上海间长江航线称汉申线。黄歇曾因避难迁居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有13个儿子迁播各地,于是天下黄姓共崇江夏为郡号,故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

明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降蕲州府为蕲州,同时撤销蕲春县地入蕲州,政归州直理。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黄州、蕲州合二为一全属黄州府。蕲州并入黄州府,其时辖县蕲水县(今浠水县)、罗田县直属黄州府,但蕲州遂成为为黄州府辖下降为副地级单位,仍辖有广济、黄梅及以蕲州代县的蕲春三县境。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省以洞庭湖为界拆分为湖南和湖北两省,蕲州无所领直属黄州府不辖县,原蕲州所辖广济、黄梅二县径隶黄州府。

古代黄国都城位于潢川县古隆乡,至今在大别山北麓除保有潢川地名外,在故黄国地大别山南麓鄂东是一片黄历史文化符号。如黄冈市(前身黄州府、黄冈地区)、鄂黄市(今鄂州市)黄州区、黄冈市黄州区、团风县(前身黄冈县、黄州市)、红安县(前身黄安县)、黄梅县、从黄州府划出之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三国时有黄城镇(今黄陂区),后成为最早黄州治所、从黄冈地区划属武汉市的新洲区境域其区治所邾城是唐朝之前黄州治所、从黄冈地区划出江南境域有鄂城县(今鄂州市)及大冶县(今大冶市)、阳新县、并在古黄石矶组建有今黄石市,还有从黄安县划属大悟县(今属孝感市境域)及从黄安县、麻城县划属河南新县属地。「何候王国」是指大明王朝朱元璋裔孙立在蕲州上隶黄州府的古黄国地之荆王国。明正统十年(1445年)五月,大明王朝明仁宗朱高炽第六子荆王国藩王荆宪王朱瞻堈自江西建昌府(今南昌市南城县)迁到蕲州上隶黄州府,是古黄国都城在潢川古隆乡的故黄国地,荆王国自此至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于崇祯 十六年(1643年)正月二十六日自广济县城梅川于雪夜率200轻骑奔袭毁掠荆王府后,有近千人的荆王国被杀有姓名者达197人,建在蕲州南城蕲州卫旧址的荆王国,在故黄国地蕲州共存在198年之久而灭亡。

二、关于陈元之【序】中「或曰:出八公之徒」。大明王朝荆王国地处江淮之间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黄州府蕲州,是大汉王朝淮南王国地。陈元之【序】中「或曰:出八公之徒」,是借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招宾客八公集体著【淮南子】,指代故淮南王国地蕲州荆府纪善吴承恩为荆王国宾客「八公」著【西游记】。今黄冈市境域为故淮南王国地,在许多个朝代行政区划仍称属淮南路、淮南西路、淮西路辖境。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七月,汉高祖刘邦定鼎天下后,将项羽所封九江王英布九江王国地和衡山王吴芮衡山王国地合并立淮南王国,兑现原承诺英布背楚(楚霸王)自武穴(古九江)发水兵2万致项羽四面楚歌在乌江(安徽全椒县长江段)自吻失败,封英布为淮南王。项羽封英布(六县人,今属英山县)九江王都六,刘邦封英布淮南王仍都六(今武穴市)。楚灭六国设六县,秦汉因之。秦设九江郡,辖六县、寿春县、安丰县。蕲之广济,是秦汉之六(广济、黄梅之境在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即公元前164年裂六县地始设寻阳县,属扬州庐江郡,此前至秦又至楚属六县境)。英布原在六县境九江之中岛屿(今名武山寨,地在今武穴市境)打家劫舍犯法脸上被刺黥,故英布又称黥布。司马迁【史记】中三次提到黥布既不愿称九江王,也不愿称淮南王,而称自已是在茫茫九派之地九江湖中岛上以武发家,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率众响应项籍、项羽反秦自称为武王,这也是广济撤县设市名武穴的由来(当时如称广济市近音犹有广济寺庙味道不妥)。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因刘邦为巩固统治地位杀有功之臣彭越并剁成肉沫分给大臣吃,见刘邦派人送来彭越肉沫恐惧,下一个将会轮到自已,遂在淮南王国都城六县地(今武穴市)九江(秦以扬州西境有九江设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寿县,九江在长江以北非江南)谋反获罪,当逃到岳父长沙王吴芮家乡鄱阳湖番县(今江西余干县)被小舅子吴臣诱捕杀害,英布淮南王国除。刘邦将淮南王国境缩小,以长江为界,改封少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原楚国最后都城,今安徽寿县)。

汉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阴谋叛乱被拘,调徙严道邛邮,汉文帝命到严道吃饭,途中坐囚车无人敢给他饭吃被饿死,刘长淮南王国除,改属汉廷直辖。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改封阳城王刘喜为淮南王。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王国境分置三郡:衡山郡、庐江郡、淮南郡,又分別为衡山国、庐江国、淮南国。是年,又改封刘邦幼子刘长嫡长子刘安为淮南王。是年,裂秦、汉之六县地设寻阳县(今武穴市大部及黄梅县等地域),属庐江郡。汉高帝六年(前201年)所立蕲春县(含今武穴市西境)属衡山郡。淮南王国境缩小至淮南郡,后来刘安谋反,案发自杀,淮南王国除,改为九江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武帝刘彻取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县名首字,以衡山(今霍山县主峰)别为六安国,是为六安之名由此而来。是年,刘彻经寻阳(今武穴市)至潜县(今安徽潜山)登顶天柱山,封天柱山为南岳衡山(非今之湖南南岳衡山)。秦之衡山郡和汉之衡山国,治所皆在今武汉市新洲区治邾城镇。是年,汉武帝刘彻分衡山郡及荆州南郡共14县置江夏郡,今武穴市西境及蕲春县以西至黄州巴河以东为汉荆州江夏郡蕲春县,今武穴市东南部及黄梅县等长江以北地为汉扬州庐江郡寻阳县,武穴市田家镇马口村积布矶为荆扬二州分界处。东汉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废六安国,以其所领五县划属庐江郡,郡治舒(今安徽舒城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省并天下为十道,撤销淮南都督府,以扬州改设淮南道,今湖北境安州(孝感市)、黄州、蕲州属之。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五代十国结束全国统一,分淮南道为东、西两路,至道元年(995年)时又合并为淮南路,治所皆在扬州,蕲州上隶淮南西路和淮南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又分为东西两路,淮南西路治所在寿州(今安徽凤阳),蕲州上隶淮南西路,蕲州设有蕲春郡,属县有蕲春、蕲水(今浠水)、广济(今武穴)、黄梅、罗田、英山等县。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改蕲州为蕲州路,设蕲州路总管府。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在黄州设黄、蕲州宣慰司,治黄州路,辖黄州路、蕲州路、光山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撤黄、蕲州宣慰司,黄州路、蕲州路直属湖广行中书省。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黄州路、蕲州路改属淮南西道宣慰司。元大德三年(1299年),罢淮南西道宣慰司,蕲州路、黄州路又改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军攻陷大都(北京),元顺帝北迁,是年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蕲州府为蕲州,撤销蕲春县入蕲州,政归州直理,即以州理县事,蕲州仍辖有蕲水(浠水)、罗田、广济(武穴)、黄梅县,隶属湖广行省。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一月,蕲水县、罗田县、蕲州划属黄州府,自此黄州、蕲州合二为一,蕲州(含蕲春县)仍辖广济和黄梅两县及以州理县事之蕲春县地。黄州府仍治黄冈,辖有黄冈、麻城、黄陂、蕲水(浠水)、罗田、广济(武穴)、黄梅和蕲州(含蕲春),上隶由湖广行省改属河南江北行省。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州府由河南承宣布政使司还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时,朱元璋裔孙朱瞻堈荆王国地处江淮间黄州府蕲州,是西汉故淮南王国地。陈元之【序】中「或曰:八公之徒」,是将汉景帝时期淮南王刘安所招共著【淮南子】的八个才华横溢的宾客苏非、李尚、左吴、田由(亦称陈由,田自陈出)、雷被、毛被、伍被(伍子胥裔孙)、晋昌等人,代指故淮南王国地黄州府蕲州时任荆王国国主荆恭王朱翊钜所招荆府纪善吴承恩为荆府宾客「八公」著【西游记】。淮南王刘安好道,在「八公」陪同下,炼长生不老神丹妙药,不想在炼丹时有盐卤(石膏)不慎落入正在炼制的黄豆中,遂得晶莹透滑嫩白之物,豆腐从此诞生,号称「八公豆腐」,淮南王刘安遂成为中国豆腐发明家。蕲州荆王府纪善吴承恩与蕲州医药学家李时珍是同时代人,二人同为荆王府服务,李时珍将淮南王刘安制作「八公豆腐」的方法,还编入了其历二十七年编著的【本草纲目】中。在刘安400余年后的晋朝人干宝,他写了一部【搜神记】,其中一段故事记载刘安:淮南王刘安好道术,设厨宰以候宾客,盛礼设乐,以享「八公」的故事。继干宝之后的葛洪(218一一314年)写了一本【神仙传】,其中有【淮南王传奇】一文,言汉景帝时刘安招贤纳士及「八公」了不得,有「公使登山大祭,埋金地中,即白日升天,八公与刘安所踏山上石,皆陷成迹,至今人马(跡)犹存」之言。这便是「八公」之说产生之源。

三、关于陈元之序中「或曰:出王自制」。吴承恩任官荆府纪善期间,当在明隆庆二年(1568年)秋冬后至四年(1570年)秋七月。从陈元之【世本.西游记.序】中前两句「或曰」,就可推知【世本.西游记】作者是古黄国地大明朝蕲州荆王国所招荆府纪善吴承恩喻为「八公之徒」编著的。其第一句话与第三句话本就是画蛇添足,但起的作用犹如诸葛亮布疑阵保护了【世本.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及其防备牵连的人。在明朝文字狱防言甚于防川的政治高压背景下,若将志怪神话小说【世本.西游记】当作影射明朝廷的政治小说被追究,就会使许多人及家庭遭受牵连打击,故设一些「早晨是四只脚,中午是两只脚,晚上是三只脚」的斯芬克司之谜使人很难猜透猜准,这也是陈元之在【序】中挖坑的缘故,却不失为狡免兔三窟的明智之举。话说回来,哪么当时荆王府是否真有适合创作【世本.西游记】「出王自制」的候王作者呢?答案是否定的。

【西游记】是自晚唐及宋以来演化于明朝再创作的志怪神话小说,最后成书的时间约在万历三年(1575年)前后,荆王国国主荆恭王朱翊钜是隆庆四年(1570年)二月逝世的,时年仅37岁。朱翊钜有三个儿子犹如【西游记】中朱紫国的三个小王子,其在世时要求三个小王子和荆王国所有郡王和子孙都要以樊山王朱载埁为榜样。可是,荆王国荆恭王嫡长子即荆世子朱常泠因犯罪不改,己于隆庆三年(1569年)被皇帝朱载垕削去世子爵位,并迁至武昌安置由楚王管教。荆恭王次王子朱常氵言即荆敬王袭爵,在其父朱翊钜去世后受敕命管理荆王府事,当时年龄也不大,且在万历四年(1576年)秋七月去世并无子嗣继位。吴承恩任职荆王府纪善时,荆恭王三王子即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后来的荆康王朱常泴当时还只是小顽童,故荆府纪善吴承恩服务荆王国时任荆恭王朱翊钜及三个王子朱常泠(荆世子)、朱常氵言(荆敬王)、朱常泴(荆康王),均不存在有创作写定【世本.西游记】的时空等条件。

可以肯定的是,荆王国候王国主无人能作【世本.西游记】,那么荆王国下一层郡王级别是否有人能够创作【世本.西游记】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其时荆王府还有两个郡王与吴承恩年龄相仿,与吴承恩也有交集。荆恭王朱翊钜的叔祖父富顺王(郡王)朱厚焜生于1498年,卒于1576年,他通六艺,善诗画,所画葵花引得蜜蜂绕花转圈,著有【东蕲集】,但此间已是70多岁高龄故不能成立。荆王国还有一个支系樊山王(郡王)朱载埁,其「以文行称」,就是以文章和德行著称于世,得到荆恭王朱翊钜的表彰,被树为荆王国子孙学习的楷模。朱载埁,字竹平,号昇甫,自号大隐山人,是樊山恭裕王朱厚峻的庶长子,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七月袭封樊山王,著有【大隐山人集】等,当时文坛领袖后七子首脑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的江苏太仓人王世贞(1526--1590年),以及后七子重要成员、文坛后期领袖曾任河南参政的湖广兴国州(今阳新县浮屠镇)人吴国伦(1524--1593年)等文人,都与樊山王朱载埁交游密切。康熙蕲州志收录了王世贞和吴国伦给樊山王朱载埁的书信和诗词。当时文坛有东走太仓王世贞,西走兴国吴国伦之说。王世贞评价曰:樊山王「未拥有南面之尊……而修三不朽之业如大王者也」,意即朱载埁未当荆王国候王,只是一个小王即郡王,故评论其写文章立言为三不朽之一如荆王府候王。吴国伦称赞樊山王好学不倦,甘之如饴者,求之古人,亦不多见。吴国伦居住在广济县长江对岸兴国州(今阳于59岁时过江到蕲州荆王国属地广济县(今武穴市)阳城山仙人洞探洞,并作【游阳城洞记】。

朱载埁长子朱翊钅氏(1557…1626年)是第五代樊山王,字孟尝,又字巨鼎,号震岳,又自号隐真子,万历十三年(1585年)封长子,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才正式袭封樊山王,小时聪慧过人,读书一目十行,长大后学识渊博。他不喜欢荣华富贵,却羡慕淮南八公那些人一样的日子,不惜降低身份与名士们交往,其所著的【广晏堂集】24卷,在日本有樊山刻本,说明朱翊钅氏任郡王期间,荆王府有刻书能力。

陈元之【世本.西游记.序】中「或曰出王自制」,经研析,前述荆王国候王已确证不成立,荆王国下面郡王级别的第五代樊山王朱翊钅氏亦不成立,唯有与嘉靖后七子王世贞、吴国伦有交集的荆王国下面郡王第四代樊山王朱载埁在时空上其年龄或文化水准或可存疑待考。

有人提出世本【西游记】作者是荆王国樊山王朱载埁,但其推论目前尚无其它相关信息佐证,其可能性是参与了世本【西游记】真正作者吴承恩演化创作【西游记】成书背景地蕲州广济县匡山等地探讨人文、历史、地理、神话、故事,故神魔志怪神话小说世本【西游记】作者,按照陈元之【世本.西游记.序】中三个或曰内容进行破解,从历史和地理及时空进行研析,在现有条件下,揭开世本【西游记】作者迷面,其迷底必然是大明王朝荆王国荆府纪善吴承恩无虞。陈元之序中第一个或曰即指古黄国地黄州府蕲州大明朱元璋裔孙荆王国。

第二个或曰即指大汉故淮南王国地蕲州明朝荆王府配聘荆府纪善吴承恩著【西游记】,代指淮南八公著【淮南子】。

第三个或曰,是因荆王国地处华阳水系源头蕲州广济县,标明在世本【西游记】封面用官板之名且公开以华阳洞天主人(候王)校对重新刋刻,实为暗中保护世本【西游记】真正作者和家人免遭文字狱迫害。

2024年元月于湖北武穴

湖北武穴市信访局退休干部 胡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