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休谟:究竟什么才是自我?

2024-06-17文化

物与我:不可知之域

心灵中只有知觉,倘若我们问,知觉的产生是否由于外物的作用,心灵之外是否存在物体,休谟的回答是不可知。倘若我们 接着问,心灵中知觉活动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一个自我或者灵魂作为活动的承载者,休谟的回答也是不可知。心灵之外的实体是一个虚构的概念,心灵本身也不是一个实体。

不存在心灵实体

休谟之前的哲学家,几乎都相信心灵是一个实体。休谟指出, 哲学家们既然已经开始相信一个论证,便是除去了所有可感知的性质,我们就没有一个外界实体的观念,那么,这个论证同样适用于心灵之内的情形,除去了所有的知觉活动,我们对心灵也不能形成任何观念。因此,不存在心灵实体。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本身就预设了「我」是一个实体,「我」是「思」的原因。按照休谟的理论,心灵中只有 「思」即知觉,没有任何根据在「思」前面加上一个「我」。

贝克莱否认外界实体的存在,但相信心灵实体是存在的。他承认我们无法感知心灵,因此对它不能形成任何观念,不能知道它的本性,但认为我们可以借它所产生的结果知道它是存在的, 它是一个能够感知的能动的主体。按照休谟的理论,这无疑又是推断因果关系的那种习惯在作祟。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心灵活动的最终原因是什么,因此没有理由设定心灵实体的存在,当然也就谈不上能否知道它的本性了。

总之,心灵中只有知觉,我们也只知道知觉,妄图解释知觉产生的原因,无论是在心灵外部设定一个物质实体,还是在心灵内部设定一个精神实体,都是毫无意义的。

心灵中没有自我这个印象

我们经常说「我」这个词,若要问自我究竟是什么,休谟告诉我们,我们只知道它是知觉发生的一个场所,可是对自我本身不能形成任何印象。由于观念只是印象的复本,所以,我们也不能拥有一个真正的自我观念。

如果有任何印象产生了自我观念,那么,按照假设,这个印象在我们一生的全部过程中应该是始终同一的。我们的知觉在不断变化,而在知觉的所有变化之中,这个能够产生自我观念的印象应该永远保持不变。但是,我们的心灵中根本没有这样一个保持不变的印象,只有接续而来的各种印象,由这些印象不可能形成自我的观念。

休谟讲他自己内省的体验:当我试图反省自我时,我始终捕捉不到一个没有知觉的我自己,只能捕捉到某一些知觉,一些感觉和情感,诸如冷或热,痛苦或快乐,爱或恨,悲伤或喜悦,我所体验到的自我只是这些知觉的组合。

当我的知觉在一个时段里失去了的时候,例如在酣睡中,那么在那个时段里我就觉察不到我自己,因而的确可以说我的自我不存在了。当我因为死亡而永远失去了一切知觉,再也不能感觉、观看、思考并且有所爱和恨的时候,我就算是完全被消灭了,而且我想不出还需要什么才能使我的自我彻底不存在。

一切知觉的消灭就是自我的消灭,两者完全是一回事。我们的一切特殊知觉是各个不同、互相分离的,因而是可以分别存在的,不需要任何东西来支撑其存在,我们也想象不出它们会以什么方式属于一个自我。不妨假设心灵降低到了甚至一个牡蛎的生命阶梯以下,假设它只有一个知觉,例如渴或饥的知觉, 试着在那种状况下来考察它,除了那个知觉以外,你还能想象出任何东西吗,还能有任何自我的观念吗?如果没有,那么加上其他知觉,也不能给你那个观念。

休谟认为,

任何人在做了认真而无偏见的反省之后,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心灵中找不到一个单纯而同一的自我观念

。倘若有人说自己能够找到,休谟说,他不会再和这样的人辩论,所能做的让步只是承认自己和这样的人有本质上的差异,那就各自保留自己的看法吧。

经典是什么?是愿意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的智慧,值得一读再读历经磨砺的灵魂。经典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躲不开的。

但「经典」多时代遥远,晦涩难懂,难免会读不下去或读不懂,为此读书无数的哲学家周国平老师和夫人、哲学博士郭红女士,特意携手打造了一套「经典摆渡人」系列的读书课,由两位老师亲自做您的读书引路人,带您一起从经典中汲取营养,为人生答疑解惑。

本次课程将历时半年,共48次课,含24部中外经典,6大主题,人生幸福涉及的婚姻与家庭;性与爱情;财富与理想;心态与境界;生死与信仰;艺术与审美等每个方面都会一一讲解,借助书籍与两位老师的半生智慧,带大家迅速进入和谐幸福、愉悦自洽的美满生活。

你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次价值3000元的线下雅集分享会,

与周国平、郭红等名家现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