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动听的表达往往自带亮点-第六篇(1770字)

2024-04-06文化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夸奖别人,也经常听到别人的夸奖。

可以说,赞美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适当的赞美,能够加深彼此的了解,拉近心灵的距离,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赞美都是动听的,只有那些有针对性的赞美,即自带亮点的赞美,才能够说到别人的心坎里。

那么,为什么有针对性的赞美会比一般性的赞美更有效呢?

举个例子,某位喜剧明星,参演并执导了多部电影,无论是其演技还是导演的功底都毋庸置疑。

有一次,他和一位著名导演见面,导演上来就称赞道:"你真是实力派啊!"

可是那位明星反而有些不悦,立刻反问道:"难道我长得不够帅气吗?不是偶像派吗?"导演立刻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赶紧改口:"你是实力派导演,外加偶像派演员的合体。"

听后,男明星哈哈大笑起来。

这位男明星的演技已经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同,所以当被导演称赞其是"实力派"时,他的内心并不会有什么波澜。只是他对自己的外表还不太自信,所以打心眼里希望别人夸奖他是"偶像派"。而导演意识到自己的言语之失后,马上用一句"实力派导演外加偶像派演员"缓解了尴尬,更是有针对性地赞美到对方的心坎里,自然令对方眉开眼笑。

赞美别人,能让对方心情愉悦。但为了避免自己的赞美流于形式,我们还需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对方的兴趣爱好,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称赞。这样的沟通交流,不仅更能勾起对方的兴致,也能让对方觉得你的赞美契合他对自己的肯定,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引起共鸣。

我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周末时和几个同学去一位老教授家做客。老教授一生专注于做学问和研究,因此我们到了之后,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赞美老教授的学问做得好。

"您的几本著作我都拜读过,虽然有些内容我曾反复揣摩也无法理解,但是至今印象深刻啊!"我说。

同学张锋说:"是啊,是啊,平时有的课我们都不注意听讲,都会睡大觉;您的课一般所有学生都会去听,而且还会边听边做笔记,真是感觉每堂课都有收获啊。"

同学李青又说:"对啊,您在学术界那可是绝对的大咖,您教的学生都有好多成博导了呢。"

老教授在一旁没有说话,只是冲我们微笑着。

然后他带我们去了他的书房,书柜里摆满了他写的书,桌子上还摆着笔墨纸砚和一些卷着的书画,墙壁上也挂满了字画。这时我们班长指着墙上的一副字说:"哇,这是出自您的手笔吗?一看就有柳公权的风骨,虽然只是临摹的字,但是一看就是练过的,有很深的功底,苍劲有力。"

老教授一听就来了精神,赶忙问:"嗯,是我临摹的,你平时也喜欢书法啊?"

"只是比较喜欢,不太会写。听说您还经常参加书法大赛,还获了不少奖呢?"班长笑着回答。

"都是皮毛,还在不断学习中。"老教授也显得很谦虚。

"这几幅字往书房一挂,多了几分雅致的韵味,而且您本身工作就非常忙,能把这样一份爱好坚持几十年,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太值得我们这些年轻人学习了。"班长看着老教授起了兴致便接着称赞道。

随后,老教授就拿出一些自己收藏的书法名家的字画,还分享了自己练习书法的经验。临走时老教授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还特意送给了班长一幅字。

我们刚开始大而化之地赞美老教授的学问和研究如何高深,却没有激起老教授的兴致,反而让他觉得都是些好听的场面话。而班长在看出了老教授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后,有针对性地赞美他的书法,一瞬间就引起了老教授的好感。因为老教授觉得班长是在认真欣赏之后做出的评价和赞美,所以,老教授更愿意主动与班长交流。

对于我们比较熟悉的人,往往可以通过细致地观察,然后针对其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地称赞。

也许你会问,那到底什么才是有针对性的赞美呢?比如,在和老年人聊天时,他们往往喜欢怀念过去,希望别人能认同和赞美自己过去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在和他们沟通时,想要博取好感,就应该尽量有针对性地称赞他们当年的骄人业绩与雄风;而与年轻人沟通时,则可以针对其正在开创的事业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进行夸奖;对于那些经商的人,则可以赞美他们有经济头脑、生财有道;对于女人则可以称赞她们的相貌、品位等;对于孩子则应该具体到某件事进行夸奖。

很多时候我们对待陌生人,往往习惯于空泛地赞美。实际上抓住对方的某一项特点进行赞美,更容易打动人。让对方知道,你的这些赞美的话,只是针对他一个人的,对方更容易感受到你的肯定,更愿意听你说话。

赞美,并不是只要我们说出口,对方就一定愿意听。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找到对方最值得骄傲的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赞美,才能真正说到对方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