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南洋番爿寄信汇款叫「侨批」:小时初见于困难时期,贫富各有差异

2024-03-15文化

漳州南风侨批馆:馆主林南中(右一)

话说侨批,诸多记忆。福建省漳州是著名侨乡,我的同学朋友中,就有不少是侨生或有南洋亲戚者。闽南语统称东南亚一带为「番爿」,特指那片侨居之地,有时也泛指海外。「信」,闽南话称之为「批」,闽南华侨与家乡的汇款及书信往来便是「侨批」,亦称「银信」。侨批,在中国金融史上,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福建以闽南华侨居多。侨批可视作国际汇兑业务的民间创新运作,渠道曲折离奇,已历百余年历史,成为断代记忆。

上世纪六十年初,中国正遇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国内物质仍然匮乏,三餐「瓜菜代」普遍。此时,凡有侨批家庭,绝对令人艳羡…在我认识的人群中,拥有「侨批来仪」者,还真不少。第一次目睹时,就是在东铺头学区的男排队长林子华的家里,见到侨批及包裹物品。侨批一到,举家热闹。看其全家欣喜若狂,感慨万千。侨批上的书法,龙飞凤舞,估计是代书之作。当即,林子华还送我一条同时寄来的南洋运动短裤,绸料。激动之余,还写了篇作文【排球队长林子华】,被欧老师贴在专栏上。此条正宗的「番仔内胎」裤衩,珍惜着穿了若干年。

初中同学洪恩鸿,其亲姨是马来西亚槟城华侨,开了一家东亚公司,属于有钱人。她一得知国内亲人生活有困难时,不远万里侨批不断。考虑到「有钱难购紧俏物」的状况,她凡寄来侨批时,必定附寄包裹。当然,领取包裹比侨批繁琐。要到华侨服务社、到新桥码头、甚至到厦门和平码头领取。绝大多数寄来「进口吃货」,如阿华田、咖啡豆、可可粉,泰國米、精面粉、古巴糖、鱿鱼干、猪油、生油、奶粉、奶膏等等,尽有尽有。反正,凡到恩鸿家里,只要大人不在,即可偷偷享受一些「番爿货」。

左一洪恩鸿

当然,并非「海外有人、番爿有亲」,就可坐享侨批福利。番客一样分三五九等,富有者叫富番,穷困者称贫侨,闽南话贬义为「乞丐番」或「散番」。如侨生同学陈荣力,小巧玲珑,一身洋装,但都是用父亲的旧衣改制。别人背书包,他手提破书箱。家无侨批侨汇,还享受学校生活补助。于是,我送之绰号「乞丐番」。他很生气,故意挑逗说我是「傻大呆」。在三中操场上,追了他跑了好几圈,楞是撵不上。原来,他家离校远,寄宿又怕多花费,每天跑着上学,硬练出耐力过人。

侨批

在瑞京路二巷我家后门连接靠街处,住着一位孤寡老华侨,大家都尊称其「番客阿婆」,子女皆在海外。她常常捡回一些枯树枝晒在大院内,以充燃料。每年春节前,侨批及汇款寄物就会来。小学时我常到她家玩,遇上其心情好,可获得到一枚「番仔糖块」解馋,太诱惑了。有一年,她收到侨批及一大铁桶猪油,开心得绽开笑容。剪开焊死的白皮铁桶,不期,里头除了猪油外,还有十几枚包实的瑞士梅花牌手表。「番客阿婆」是守法华侨,感觉此为走私嫌疑,她立即报告「街政府」干部,让国家收购。

一纸纸侨批,把海外赤子与故乡亲朋戚友紧紧相联,它承载着华侨对祖国家园的深深牵挂。血脉相连,血浓于水。侨批已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是「海丝」申遗的草根档案。闽南侨乡与南洋之渊源,诸如飘洋过番、商贸往来、邮传驿递、金融汇兑等历史,皆在侨批中反映。如漳州天一信局,记载着民间侨批的运作与兴衰。清末信局的兴起,华资银行的介入,最初形成「银信合一」的侨批业务,铸就「水上金融之路」。从业者,民间素有「水客」之称。

左一:马来西亚漳州华侨陈和彬先生

如今,侨批研究、考证与论著方兴未艾。侨批历史就是银行、信局、邮政齐心协力,把「番爿来批」与「南洋侨汇」送达的历史。中国革命成功,离不开海外华侨的鼎力相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侨批贡献不可或缺。解放后,银信邮三家分工合理,制度法规日趋完善,侨汇业务迅猛发展。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侨批业者全部并入中国银行,成了国有银行员工,侨批信局终于完成历史使命。九十年代,中行奉命停止发行「外汇兑换券」。此后,侨汇逐渐减少,以至业务基本终结,繁华落幕,留下一段段动人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