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晚潮|云栖四品之「寒生六月洗心泉」

2024-06-20文化

潮新闻客户端 钱江湾

云栖竹径山高坞深,竹茂林密,气爽地阴,的确是一处难以寻觅的清净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一方头顶常常云雾飘渺,幽深迷离的气息弥漫其中。缘溪而行,我慢悠悠地碎步前移,耳听得一声声潺潺淙淙的溪流,只感觉天籁寂寂,绿影憧憧,恍惚间真想着山那边是否住着神仙?正因为此,云栖坞自古以来常被人们誉为「湖山第一奥区」。表面上看,这奥字说的是深邃绵长之意,但从另一个角度体味,何尝不是暗藏禅意之境的含义?

在古木和竹海交织的世界里,任丝丝光影抖落在自己的衣衫上,内心觉得那种若即若离的情致很是奇妙。我正面对着云栖的石牌坊痴痴地想,这一框之隔,竟然能隔得出截然不同的意境:牌坊的前方是绿竹清幽之境,也许再往前就是超凡脱俗的佛门净地,钟磐梵音,别有洞天;而身后是红尘滚滚,世俗百相,柴米油盐,出尘与入世在这里仿佛别样的泾渭分明。

仔细地品味,云栖竹径里的小凉亭都好象是某种意象的外在标识,个中涵意让人颇费思量。景区内遇见的第一个亭子便是「洗心亭」,它建在左边的山崖边上,通往山道的有二条小石径从亭子前后穿过。洗心亭的前方有一口正方形的池子,前端有一脉溪流源源不断注入池中,亭后有一帘微形瀑布,泉水就是从池上满溢而泄,这样池中常年蓄有一泓山泉,池水清凌凌的发着幽幽的绿光,深不过一米,池底下各色鹅卵石杂陈其中,能看得清每一块底石子上的纹路。

据说,这个亭子始建于明代,比云栖寺晚了几百年,大概是曾任云栖寺主持的明代高僧莲池大师的杰作。这「洗心」两字还有些来历:相传古时有个叫许由的贤士隐居山中,一日故友来此造访,力邀其出山致仕,许由听后却没有明确回答,而是立即跑至泉边洗耳濯足,故友大惑不解。在许由看来,山中岁月是为清,世俗生活是为浊,要洗心革面方可断凡尘念想,这便是洗心亭的由来。

叫洗心亭名字的小亭,在我国还有许多座,如安徽滁州醉翁亭对面的洗心亭,安徽安庆枞阳的洗心亭等等。云栖竹径的洗心亭无疑是特别富有意境的。清代诗人陈灿专门为此赋诗云:「客到洗心亭子坐,顿教尘虑一时湔」,这个「湔」字就是洗的意思。人活于世,少不了凡尘俗虑,蒙扰于心,须臾之间不能释怀,需要常洗常新。

站在这一方池水前,我只觉得池中的泉水特别清凛透亮,映照着竹影和树影,晃晃悠悠。我静心对着亭子面北而思,心中的缕缕凡思杂念,浮浮沉沉盘旋于外,忽地有了丝丝寒意从自己的脚底下滋滋而生的奇妙感觉,这是否就像一副楹联上所说的「翠滴千竿遮径竹,寒生六月洗心泉」?眼下尚处于盛夏,万千暑气被头上的树竹之荫遮挡在外,若果能借此清泉荡涤自己的心境,拂除不必要的杂虑,倒是可让心地为之澄明光亮起来,这敢情是极好的事。

我们从喧嚣的闹市来穿行而来,眼前没有了车水马龙,没有了推杯换盏,没有了虚与委蛇,有的只是潺潺溪水,只是挲挲竹影,只是徐徐凉风,心自然而然地渐归宁静。我想这洗心的本意,并不在于担忧内心蒙尘,而在于患蒙尘而不觉,患蒙尘而不常洗!此刻,我潜行在云景、竹径、溪涧之中,欣然领略着这蔚然深秀、禅意无边的意象,真觉得是「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洗心亭前面有一个古朴凉亭,本来只是横卧在小径中间的路廊。但这亭子取名回龙两字,就与曾来此的康熙皇帝扯上了关系。亭正中上方横匾「修篁深处」正是他老人家御笔所赐,修竹深处与人称此间是湖山第一奥区异曲同工。

最值得关注的是亭柱上的楹联:大道半途且小休歇去,灵山有会不为等闲来。这幅楹联表面上的意思是提醒游客到了这里可以歇歇脚,休息片刻之后,再往上继续赏景游览。但个中蕴涵的意思决非如此简单浅薄。明明是山道弯弯的竹林小径,却称之为「大道半途」,很显然这并不是真的在说山道小径,实乃指佛界之大道通天,这与下句的「灵山有会」意思正相关联,「灵山有会」当指的是佛事盛会。大休歇和小休歇也是佛教修行中的两种境界。这幅对联巧妙地指出了历史上的云栖寺曾经是一处佛教圣地,虔诚的教众满怀虔诚的信仰而来,都不是毫无眼界的等闲之辈。

在佛学理论中,修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领,漫漫修途上,凡夫总会身心疲乏,及时的小休歇是一种积蓄力量的过程,要时刻持守正念,恪守「精进之道」,无需急功近利追逐成就,「过猛则太散缓」,既不能松懈怠慢,更不能因一时的成就自满,应当保持恒相定力,如瀑布之水滔滔不绝。这正象王羲之的儿子采集【兰亭集序】中的字而写的对联:「静坐不虚兰室趣,清游自带竹林风。」那是一种进退有度举重若轻的潇洒自如!

过了双碑亭之后,前面便是五云山与云栖坞交界之处,这里也是经云栖登五云山山道的起点。我看到,两边的腹地较为开阔,都密密麻麻的种植着清一色的竹子,竹径愈发蜿蜒曲折。路口建有一座八石柱单檐顶的大路亭,名为「兜云亭」。这「兜」字的字面意思,是希望此亭能够留驻祥云。这个亭子的禅意之象得与上下的布局连贯起来看才有其独特的兴味。从这个亭通向五云山的半途,有一个「云栖亭」,楹联上写着: 长堤划破全湖水,之字平分两浙山。 「长堤」,指西湖上的白苏二堤,将湖水分成三片。「之字」,指之江,钱塘江的别称。「两浙」,是指唐宋时浙江曾分为将浙东浙西两个区域。这完全是从五云山山顶上观看的湖山一片莽莽苍苍的景象。

兜云亭以一个「兜」字划定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边界,过兜云亭上五云山之后,所有的西湖山水都处于一个宽阔的「红尘世界」,而兜云亭以下的云栖竹径,则成为了一处「世外桃源」,与山坞里的冲云楼、栖云阁、密云亭等一系列云字系列建筑组成了鲜明的意象原素。

沏上一壶清茶,坐看寺边诸楼阁,闲看云卷云舒,静对花开花落,你就能感受到「遇雨亭」上康熙皇帝的楹联所描述的「山深独辟清凉界,竹翠常飞妙鬘云」那种愉悦。这「清凉界」就是一语双关,表明云栖竹径既是山深气爽的赏景之地,也是佛门清凉之所。竹动翠摇,如美发飘逸,超然若仙,多么令人神往。

在云栖竹径的亭台楼阁之间走走停停,细思慢嚼,我感觉自己既是在览一方胜境,也是在潜心参悟一种氛围,那些平时不经意间疏忽遗漏的细枝末节,仿佛如一道道闪烁着的烛光,映射进原本混沌未开的心口,在每一个转角拐弯处忽然变得豁然洞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