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跟福建最会打扮的渔女,巧手打造时下最火装扮!

2024-02-14文化

秀外「惠」中 专属服饰入非遗

在惠安的历史上,男人们除少数在本县打工,为了养家糊口,大多背井离乡外出闯荡谋生。惠安女们不仅要留在家里操劳家务、教育孩子、赡养老人,还要承担农活累活,成为家乡抵御自然灾害的主力军。

长年的积淀,每一个惠安女都是劳动能手,为了方便劳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着装——黄斗笠、花头巾、短上衣、宽筒裤。

惠安女服饰不仅承载了「惠女精神」,也诠释了劳动产生美、劳动创造美的深刻内涵。2006年,惠安女服饰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簪花围竟是舶来品

在蟳埔随处可见海洋文化,比如蚵壳厝。据考证,蟳埔蚵壳厝所使用的大蚵壳并非泉州原产,而是宋元时期古刺桐港的远洋商船返航时转载来的。

蟳埔女的服饰俗称「大裾衫、阔脚裤,穿木屐」,头饰常用的 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 弄成「簪花围」。据了解,这些花是宋元时期阿拉伯人蒲寿晟带来移植于当地的。

千年前的「超级工程」

在宋元时期,泉州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为了将泉州港卸下的货物快速便捷地运输到福建内陆甚至江西等地,古人建造了古代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洛阳桥。

走上这座屹立近千年的洛阳桥,就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洛阳江出海口,江宽流急,江底是滩涂淤泥,桥基难以建设,当时的建造者首先开创了现代称为「筏形基础」的新型桥基,沿规划的桥中轴线,抛掷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再在桥基上立桥墩。

为了解决长久稳固的问题,建设者们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海蛎,利用海蛎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让洛阳桥坚固无比。

洛阳桥讲解员 汪嘉龙

因为海蛎在生长繁殖的过程当中会吐出大量的粘液,而这些粘液就是天然的胶质,特别是在海蛎自然死亡之后,它有两个壳,其中一面壳就会牢牢附着在固定的表面,另外一面壳就会自然脱落。 养蛎固基 是 世界上第一次将生物学运用到造桥工艺上

不仅如此,洛阳桥桥板为花岗岩,质地沉重,给搬运带来困难,建造者利用海水涨潮退潮的自然现象,首创技术「浮运架梁」来解决这一难题。

洛阳桥因这「超级工程」屹立至今,被茅以升称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它凝聚着建造者的技艺与智慧,也印证着千年世界海洋商贸的辉煌历程。

这个春节

期待和你

相遇在这座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