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韦应物5首绝妙好诗: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2024-04-13文化

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常以精练语言,勾勒出一系列动人心弦的情景。无论是对流逝时光的感慨、对故乡的眷恋,还是对知音的渴望,他的诗作都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共鸣的独特气质。

在【淮上喜会梁川故人】中,韦应物通过重逢的喜悦,表达了对流逝时光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深情。【秋夜寄邱员外】则展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凉意中,对友人的深切思念。【简卢陟】中的「白雪曲」和「一瓢酒」,象征着诗人对知音的渴望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赋得暮雨送李胄】以细雨和暮钟为背景,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感深度。而【闻雁】则通过雁鸣声,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描绘了诗人与久别十年的故人在淮水之上意外重逢的场景。诗中不仅表达了相见的喜悦,还透露出对流逝时光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回忆了诗人与故人在江汉地区作客时的欢聚,每次相遇都畅饮至醉。这两句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快乐的往昔。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用浮云和流水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分别后漂泊无定的生活和时间的无情流逝。十年光阴似水流逝,带走了许多,也改变了许多。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写出了重逢时的欢笑依旧,但岁月已在双方鬓发间留下了痕迹。这里的「萧疏鬓已斑」既是对外貌变化的描写,也隐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以反问结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淮上秋天山景的留恋,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与故人的重逢,抒发了诗人对友情、时光以及故乡的复杂情感。

【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在这首诗中选取了秋夜这一特定时空背景,通过「怀君」、「散步」、「咏凉天」三个连贯的动作,勾勒出一幅诗人独步秋夜、吟咏天凉的画面,体现出诗人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秋夜的凉意不仅是物理感受,也是心境的映射,增添了淡淡的哀愁。

前两句是实写,诗人独自在秋夜散步,边走边咏叹着凉爽的秋天,直接表达了对邱员外的怀念之情。后两句则是虚写,通过想象邱员外身处的环境——空寂的山林,松子悄然落下,推测友人在这个同样的秋夜并未入睡,同样沉浸在深深的思索或者思念之中。这种从实到虚的转换,既展现了诗人与友人虽隔天涯却心有灵犀的情感交流,也使得诗歌空间得到了拓展,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空山松子落」一句尤为传神,利用自然界的声响衬托出秋夜的宁静与深远,寓含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方朋友精神世界的理解和共鸣。

全诗以平淡质朴的语言传达了浓厚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隐居朋友邱员外的深深挂念,通过对邱员外隐居生活的想象,赞美了他的高洁志趣和淡泊情怀,同时也反映出诗人自己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秋夜寄邱员外】这首诗以极为精炼的笔墨,构建了一幅秋夜思友图,传达了诗人的孤独、怀旧及对友情的深深眷恋,充分体现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精炼之美与深厚内涵。

【简卢陟】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不被理解的痛苦,以及对世人不理解、不赏识的遗憾和无奈。这里的「白雪曲」是一种高雅的音乐,用来比喻诗人的才能和抱负,但遗憾的是这些美好的才华尚未遇到真正赏识的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展现出诗人的生活状况和艰难际遇。诗人因军事而忙碌不安,失意流落在淮海之滨,表达了他的不安和时间的流逝。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描绘了自然景色,涧边的树木沾满清晨的雨露,山中的鸟儿在春天的余晖中鸣叫,色彩忽而明快起来,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感受和情感的转变。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敞亮而振拔,表达了诗人愿意以酒来慰藉旅途艰辛的豪情。这种豪情不仅是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也是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清新,诗意隽永,意味深长。韦应物以其恬淡高远的诗风,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知己的渴望。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开篇即点明时间和地点,楚江之上,细雨蒙蒙,建业城中,暮钟悠扬,营造出一种阴郁而富有诗意的氛围,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即在暮雨交织的傍晚送别友人李胄。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这两句通过对船只和飞鸟的动态描写,细腻刻画了雨中江面的景象。帆因雨水湿重而行进缓慢,暗示离别的不易;鸟儿在昏暗中归巢亦迟迟不决,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留恋与难舍。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诗人视线投向远方,海门处已无法望见,江边的树木则在雨露滋润下显得迷蒙而深远,这种广阔的空间感和细节的描绘,既烘托出送别的苍茫意境,又寓示着未来的不确定性。

结尾「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与李胄分别时的深情厚谊。雨丝纷飞洒落在衣襟上,诗人借喻雨丝比喻自己的离愁别绪,如雨丝般纷纷扰扰、难以割舍,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情感的绵长与浓烈。

【赋得暮雨送李胄】不仅成功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而且在音韵格律上严谨工整,展现出韦应物诗风的清新自然、感情真挚的特点,堪称唐代送别诗中的佳作。

【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首句「故园眇何处」,诗人以疑问开篇,直接引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故园渺远无定,在这简短的问句中流露出诗人对家乡位置虽不可见但记忆犹新的复杂情感。

第二句「归思方悠哉」,进一步强化了思乡之情。「方悠哉」表达出归乡思绪之长远、持续不断,诗人内心充满深深的怀旧和渴望回返的心情。

第三句「淮南秋雨夜」,通过具体环境的描绘,增加了诗的意象层次。淮南之地,秋雨连绵的夜晚,这一特定情境增添了孤寂冷清的气氛,也与思乡主题相互映衬,秋雨常被视为触发忧郁、怀旧情绪的符号。

最后一句「高斋闻雁来」,以实写虚,借助高居书斋之中听到的雁鸣之声,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象的画面。大雁南飞往往寓意着季节的变迁和迁徙,尤其在古代,因其按时令往返,常常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诗人在此刻听到雁鸣,自然勾起了他对远方故园的无比思念。

全诗以闻雁作为收束,使原本内在的思乡之情找到了外在的声音载体,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听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闻雁来」也寓示着诗人自己如同漂泊的孤雁,期盼能够早日回归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