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爆款|春节火出圈的非遗文化,原来这么牛!

2024-02-21文化

1

爆火的非遗

2024春节,一个看似平常又不寻常的春节,人们不再只有回家这一条路,更多的人,踏上了旅游的路......

从人从众的景点到高到离谱的返程机票,再到堵到走不动的高速,进不去的景区大门,这些都是久居榜首的热点。

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景点,还有一些出圈的内容,你可能想都想不到。

那些熟悉的非遗文化,正在点醒忙碌的我们。离开了城市里那些奢华的时装和礼品,放下了贵重的金属和先进的科技,我们转身发现了平时只听不看的艺术。

那些艺术,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沉浸了百年甚至千年,即使曾经它差点被遗忘甚至失传,它也不曾放弃自己的使命。总有那么一群人,一群心里有光的人,把这一门门手艺传承下来。

随着赵丽颖【上城士】杂志片在网上的传播,蟳埔女簪花围头饰引起了大热。

这是在赵丽颖在春晚因为一首歌带火「国色」之后,引起了另一文化热。

泉州蟳埔的民俗风情不仅展露出赵丽颖不一样的美同时也传播着中华的非物质文化。

这个春节,簪花艺术火了一把,泉州街头满是插着簪花的姑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簪花艺术。

2

簪花的历史

簪花,又称戴花,插花,就是将鲜花或其他材料制成的花朵戴在头上,用以衬托佩戴者的美好形象。

簪花始于汉朝,是古代女子为了吸引男性而出现的。唐朝时,出现了有关于男子簪花的记载,并在宋朝达到了鼎盛高峰。簪花者以茱萸、石榴花、梅花等时令鲜花插在发髻、鬓边、衣带或胸前作为装饰或礼仪的一种风俗。并因此诞生了以簪花为题材的诗歌和绘画等艺术作品。

2008年,福建泉州蟳埔簪花围习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簪花起源于古代宫廷文化,最初是皇家贵族礼仪的一部分。在古代,不同的簪花形式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它们被视为一种象征,传承着宫廷文化的精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簪花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簪花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于化妆技术还未兴起的古代人来说,头上簪一朵花,就是绝佳的装饰。李渔说: 「富贵之家,如得丽人,则当遍访名花,植于阃内,使之旦夕相亲,珠围翠绕之荣不足道也。晨起簪花,听其自择,喜红则红,爱紫则紫,随心插戴」,看来鲜花是美人的标配。

【齐东野语】记载:「大抵簪白花则衣紫,紫花则衣鹅黄,黄花则红衣。」各种颜色的花与衣服形成搭配,力图实现色彩多样化,为佩戴者增加别样的美感。

以鲜花簪首作为一种民俗事象早在汉代就已出现,著名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六位妇人或添美艳的牡丹花,那插妩媚的海棠花,或簪清雅的荷花,或戴富丽的芍药花。

宋代簪花更是蔚然成风。女子发饰上不止簪戴零星花朵也流行戴花冠,把花朵集约起来,做成冠帽,簪别在头发上,蟳埔女头饰的簪花围更接近宋代这种花冠。

元、明、清代簪花之风一直盛行,当时首选鲜花中,玉兰花、含笑花、素心花与现代蟳埔女簪花围鲜花如出一辙,都是把含苞待放的花蕾插在头上,使其花香慢慢散发的喜好。

清代学者赵翼曾道「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每逢重大节日,朝廷百官巾帽上常常簪花,以示庆祝。对平民百姓而言,在新春时,无论男女,都要戴花,花已经被视为了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征,而并不是妇女才有的专利。

3

簪花工艺

泉州簪花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削丝、铺线、镶嵌、上色等。制作簪花的主要材料有金属丝、珠宝石、彩色珍珠等,这些材料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

泉州簪花的款式多种多样,包括梅花、兰花、牡丹等传统花卉,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如蝴蝶、喜鹊等。每一款簪花都寓意深远,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吉祥如意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