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我解【论语】6.13孔子说的「小人儒」指什么?

2023-12-31文化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去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小人式的儒者!」

【解读】

子夏——卜商,字子夏,卫国人,以文学著称,孔门十哲之一。

女——通汝。

如何理解孔子说的这句话?有种解读说,这是孔子告诫子夏,要道德高尚,学养深厚,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这种解读不能说没道理,但按这种解读逻辑,「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应该是孔子对所有学生的期望,【论语】何以独独记录他对子夏说这话呢?独对子夏说,显然应该独对子夏有所指。

朱子引用谢氏的话解读本章说:「君子小人之分,义与利之间而已。然所谓利者,岂必殖货财之谓?以私灭公,适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子夏文学虽有余,然意其远者大者或昧焉,故夫子语之以此。」

这话的后半部分是有道理的,孔子一定是认为子夏在「远」、「大」方面有欠缺,所以才有此提醒。但前半部分,是有问题的,历史上的子夏从无贪利之心,【说苑·杂言】称他为人「甚短于财」;他自己也说:「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争夺私利就像得到了指甲而丧失了手掌(【荀子】)。这是一个对「利」不感兴趣的人。

谢氏显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扩大了「利」的定义,但「以私灭公」、「适己自便」、「害天理」这些也和子夏不沾边。但凡圣贤,可以怀疑能力都不用怀疑人品。子夏如果有这些毛病,不要说身居孔门十哲之列,怕是早就被孔子逐出了师门。

尤其不要忘记子夏还说过这样的话,「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銙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尸子】)君子饥寒交迫而思想不会变得邪恶;面对酷刑也毫不畏惧;每逢大事都不忘平时所说的话。子夏的私德是没有问题的。

钱穆先生认为,「推孔子之所谓小人儒者,不出两义:一则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则专务章句训诂,而忽于义理。」这也挺有意思,在大学者的眼里,「小人儒」就是「书呆子」。孔子是担心子夏读成了「书呆子」。

但历史上的子夏不是「书呆子」。一方面,后世儒家经学主要是由子夏传授,为文化传承做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身为魏文侯的君师,子夏为魏国初霸起到了汇聚人才的文化力量。书呆子做不出这样的丰功伟绩。他显然是既没有「心忘世道」,也没有「忽于义理」。

那面对得意门生,孔子说的「小人儒」指的究竟是什么呢?这怕还得从史实中找答案。

史载,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子夏前往魏国教学育人,被魏文侯尊为老师。子夏在西河的象征意义极其重大,对秦国、楚国、赵国这些边地诸侯国的怀化作用十分显著,西河一时成为当时文化中心,魏国也俨然成为中原各国的文化宗主国,。

但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他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子夏的思想间接影响了李悝、吴起。某种角度讲,子夏就是法家思想的启蒙人。

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篇】2.3)法家是讲究「政」和「刑」的,在孔子的眼里,显然这是一个不够高的格局。

子夏不是法家,但他的法家思想苗头自然逃不过孔子的慧眼,他担心自己的学生轻教化、重刑法,带出「免而无耻」的民众。所以,他才语重心长地提醒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