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变老?醉翁欧阳修告诉你

2024-06-07文化

欧阳修出生在四川绵阳,他出生的时候,父亲欧阳观已经56岁了。

老来得子,欧阳修的童年肯定是被满满的父爱包围,然而欧阳修在父亲温暖的怀抱里只生活了短短三年时间。

在欧阳修三岁的时候,父亲欧阳观因病过世。

三岁丧父,是欧阳修第一次遭遇人生磨难。

纵观中国历史,三岁丧父的大家名人不少,随便列举一下,便有孔子、阮籍、韩愈、颜真卿、六祖慧能等。

一个对世界懵懂无知的孩子,或许在父亲离开的时候尚无感觉,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父爱缺失所带来痛感与遗憾,会终生潜伏在内心深处。

失去家庭的顶梁柱,欧阳修一家的生活立刻陷入困顿,母亲郑氏无奈,只得带着欧阳修兄妹远走湖北,投奔在湖北随州做官的欧阳晔。

欧阳晔是欧阳修的亲叔叔。

北宋的时候,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无比深厚,哥哥故去,留下孤儿寡母,做弟弟的要为他们扛起生活的重担,至少养活他们,责无旁贷。

多年之后,欧阳修在为叔叔欧阳晔所作的墓志铭中就写道:

「修不幸幼孤,依于叔父而长焉。尝奉太夫人之教曰:‘尔欲识尔父乎?视尔叔父,其状貌起居言笑皆尔父也。’修虽幼,已能知太夫人言为悲,而叔父之为亲也。」

名为叔侄,实为父子。情深义重,跃然纸上。

叔叔欧阳晔一心想帮扶厚待嫂子侄儿,奈何他也只是寻常小官,家长自己还有一家人要养,所以光景拮据,只能简单糊口艰难度日。

生活就是一把刻刀,雕刻着每个人的生活。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原本是大家闺秀,生活压迫之下,也只能重塑人生,硬着头皮外出找点零活,给人家缝缝补补的,挣点碎银补贴家用。

没钱读书,郑氏便自己辅导儿子学习,没钱买纸买笔,她就用一根芦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识字读书,并为后人贡献了一个成语:画荻教子。

郑氏凭着对儿子欧阳修的成功教育,一举跻身「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列,和孟母(孟子之母)、陶母(陶侃之母)一起成为了天下母亲的典范。

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公元1023年,17岁的欧阳修带着欧阳家族的期待首次出山,参加科举。踏出考场的那一刻,欧阳修踌躇满志,只待金榜题名。

然而放榜那日,欧阳修寻遍了角落,也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

三年之后,欧阳修再次参加考试,依然没中。

两次科举失利,对欧阳修打击不小。

并不富裕的家庭经不起长久的期待,欧阳修站在熙熙攘攘的十字路口,感到无助且迷茫。欧阳修不甘心失败,想要另辟蹊径。

他想到了一个人,名叫胥偃。

欧阳修当时并不认识胥偃。但是他知道胥偃有两个特点,一是他有名望,二是他喜好推荐青年才俊。

想当初李白初到长安,不也去拜访了鼎鼎大名的韩朝宗,想求得人家推荐。

22岁的欧阳修带着诗作拜会胥偃,期待能遇到人生的转机。

欧阳修怎么也没想到,偶然间的灵机一动,真的为他打开了人生的新局面。读了欧阳修的诗文之后,胥偃不仅亲自将他请到府上读书,而且做出了一个识破惊天的决定,要把闺女嫁给欧阳修。

【宋史.胥偃传】记载了欧阳修求见胥偃的场景:

「欧阳修始见偃,偃爱其文,召置门下,妻以女。」

都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您还别说,这世界上还有识货的人,古往今来,胥偃绝对算得上一级伯乐。

要知道,胥偃的闺女当时才11岁,还没到婚配的年龄,可是胥偃这家伙,生怕欧阳修跑了似的,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了欧阳修。

胥偃对欧阳的喜爱之情,从此可见一斑。

更离奇的是,11岁的胥氏年龄不大,可是异常懂事,把未来婆婆郑氏接到自己家里,以儿媳之礼百般孝顺。

这还不够,女儿照顾未来婆婆,而胥偃则拿出看家本领教导未来女婿欧阳修。欧阳修在胥府三年,作文的功夫飞速长进。

三年之后,24岁的欧阳修再次踏上科举之路,结果金榜题名,获得甲科第14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欧阳修的人生感恩排行榜上,胥偃当排第一名。

进入官场之后,欧阳修的人生起起伏伏。才华就是通行证,加上欧阳修官运不错,虽然中间也有曲曲折折,但总体而言算得上一路向上。

直到另一个大腕的出现。

同样早年丧父的范仲淹打乱了欧阳修的人生步调。

长话短说。

公元1044年,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推行大宋改革「庆历新政」,官场上的风气一度焕然一新。而范仲淹实施改革的班底团队中,欧阳修便是主力之一。

皇朝推改革,失败是常态。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改革变法不计其数,然而最后成功的寥寥无几。「庆历新政「同样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结局几乎可以预料,范仲淹被贬至河南邓州,没过多久,欧阳修随之也贬到安徽滁州。

正是在被贬之后的忧愤之中,范仲淹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而被贬到安徽滁州的欧阳修,却比自己老前辈范仲淹显得淡然多了。

欧阳修在滁州所写的【醉翁亭记】便是最直接的证据。

自古以来,常有人把【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做对比,这也难怪。因为这两篇文章有四大共同点:

首先,都是两宋难得一见的散文体;

其次,都写于二人被贬时期,都是失意时所写;

第三,写作时间相近,前后只差一年;

第四,两篇文章都是借景抒情,一个写亭,一个写楼。

但是这两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截然不同。

【岳阳楼记】的情感主线是忧,「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忧,「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

而【醉翁亭记】的情感主线是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的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乐。

欧阳修的内心,或许早就看淡了人世间的种种变迁。

除了早年远逝的父爱,这几年,欧阳修的结发妻子胥氏也早早过世,就连他后来一连娶过的两任妻子,也先后因为疾病离他而去。而他和胥氏所生的嫡长子,也在五岁就夭折了。

和文能手写雄文、武能带兵打仗的范仲淹不一样,欧阳修本身就体弱多病,加上亲人频繁离去,欧阳修心里的装满了人间的无奈与惆怅。

惆怅多了,要么消沉,要么看透。

消沉者,表现为放浪形骸。

看透者,表现为淡然无谓。

欧阳修或许就属于后者。

感受一下欧阳修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通读此文,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尽繁华之后的返璞归真,也写尽了欧阳修对人生百态的通透认知。

人间烦扰,功名利禄,抵不过山水之约。

你们陪太守乐过了,回家去忙自己的吧。而我欧阳修在热闹之后,则收拾心情写下千古文章。欧阳修的文章中有没有家国忧愁的大主题,也没有怨愤悲壮的不服气,眼中是山水,心里也是山水。

此等境界,天下几人能有?

后来,欧阳修从滁州归来,位列宰执,进入朝堂核心,但是历经沧桑之后,他似乎已经厌倦纷扰。

欧阳修在滁州时自号醉翁,而等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又把自己改成了六一居士。

所谓居士,通常说的是在家修行者。

有朋友问欧阳修:「你为什么要叫做六一呀?」

其时欧阳修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他回答说:「我们家有藏书1万卷,古籍1000卷,有一张琴,有一局棋,还有一壶酒。」

朋友又问:「这才五个一,还有一个呢?」

欧阳修回答:「还有我这个老翁呐。」

人人都会老去成「翁」,而欧阳修似乎比常人老得快了点。他写【醉翁亭记】时才39岁,但是已经自称醉翁了。

早早没了父爱的欧阳修,或许从3岁那年开始,他就已经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