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文化遗产不是历史的断章,而是时间的刻度 | 黄河时评

2024-03-23文化

「非遗热」「考古热」「博物馆热」……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注热度前所未有。

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中人流如织,去博物馆看新的文物展览,去手造体验中心欣赏文化国潮,与之同时,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物的短视频和纪录片也都是开播即热。在山东的公共文化生活里,历史散发的不是陈旧的气息,而是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叶茂根深,这样的热度背后是一系列公众看不见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细节。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一组数字,感受这其中的诚意和努力。山东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6项、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4项;15处省级以上考古遗址公园和10处大遗址保护取得长足进步;数以万计馆藏珍贵文物、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抢救修复;全省796家博物馆年均举办展览和教育活动2.1万场,接待观众超8000万人次;山东连续举办7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建成1900余座非遗工坊;全省普查登记非遗资源120余万项,认定非遗项目2万余项……

而在数字之外,我们也通过另外一种生动的方式,感受文化遗产可持续的保护和传承。我们早已经发现,文化遗产不只是摆在展馆里用来欣赏,而是涌入我们的生活,可以亲近,可以触摸,可以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我们喜欢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也喜欢那些文物所衍生的文创产品,它们的功用已经在时间的更替中发生了变化,它们的审美却得以延续,甚至被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喜欢典籍里延续的文明史,文字以记录的名义完成了一场精神接力,朗朗如日月,至今依然光芒四射。我们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带的传统气质,也喜欢它们与现代风潮的碰撞,它们掀起新的国风、国潮,汉服在千百年之后成为新的穿衣时尚,一系列杂耍技艺依然在年节时热闹着我们的生活。 这些文化遗产没有在漫长的时间中走失,相反,它们在新的时代找到了新的土壤,扎下根来,继续生长。

没有人会轻看文化遗产在这场时间行走的曲折和艰辛,也没有人会否认它在当下所得到的重视和珍惜。我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 这些文化遗产不是历史的断章,而是一个民族精神自证的基石,是文化自信的高台,也是时间本身的刻度,标识着昨天的来向,告诉人们当下在哪里,未来又将去往何处。

尽管已经硕果累累,但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会在今天画上句号。在这个万物生长的春天,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召开,播下新的种子,去谋划,去行动,去成就新的丰收。

记者:江丹 编辑:曹梦佳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