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关云长义释:也谈关羽李存葆的东方之神】

2024-03-29文化

关云长解读曹操(资料图)

本文节选自【书屋】2003年第11期,原标题:【也谈关羽】

李存保的【东方之神】(发表于2002年【十月】第四期)被作者本人称为纪实文学(见【中篇小说选】2002年第六期附上作者对该作品的创作评语) )。 读完这部「纪实文学」,我觉得它名不副实。 如果可以开个玩笑的话,我宁愿称之为「纪实文学」:这部作品中记录的大部分不是史实,而是虚构的; 形式看似注重历史研究,实际上主要以小说、民间传说、故事为主; 该作品文学性并不强,多是基于【纪虚】的政治讨论。

谈及关羽与三国,陈寿的【三国志】应该是最重要的史料。 但李存保的【东神】(以下简称李文)却说陈寿是「曹氏的坚定拥护者」,因为他的父亲在写【三国志】时曾受过诸葛亮的折磨,夹杂着个人恩怨。 。 【关羽传】中「墨惜如金,字晶莹剔透,却字迹不清」。

陈寿修改【三国志】时,确实将曹魏视为正统,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支持曹魏,而是因为他是西晋的大臣。 西晋继承了曹魏,所以他在编史书的时候,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 如果一定要说他支持谁,只能说他支持司马氏的西晋王朝,与曹魏没有任何关系。

从相关史实来看,陈寿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 作为蜀汉前朝官员,他在思想感情上更倾向于蜀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可以说是「刘派的坚定支持者」。 他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三国】,以表明魏、蜀、吴三个国家是平等的。 在材料的选取上,他并没有记录曹丕称帝时百余名官员劝曹丕进、称赞其德行的话。 刘备称汉中王称帝时,群臣的请辞、勉励、警告之辞,他并没有记载。 斯先生的著述宏大而特殊,可以说明他的真实倾向。 〔1〕

陈寿说他的父亲在写历史的时候夹杂着个人恩怨,因为他的父亲受到了诸葛亮的折磨,这也是没有根据的。 北魏以来,不少学者为陈寿辩护。 主要史实是西晋时期陈寿编撰了【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呈献朝廷,并制成表,其中对诸葛亮给予了公正的评价。 清代学者王明升综合了朱彝尊、杭世钧的理论并加以阐述和补充,指出:「(陈)寿入晋后,着有【(诸葛)亮集】」,列在名单上,他还推荐了。这本传记附有目录,他还提交了书面陈述,这在历史学家中是史无前例的。他非常尊重(诸葛)亮。注释上反复说惩罚赏赐也是值得的,所以他不能责怪他的父亲有罪。」 另外两位清代学者钱大信和赵翼也指出,陈寿是蜀汉人物中最尊敬诸葛亮的人,并且不遗余力地赞扬他。 所谓因个人不满而贬低诸葛亮的言论,是无知的。 〔2〕

从这一点来看,陈寿作为编史者的职业道德是好的; 他的【三国志】被历代历史学家公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三国史书,堪称「好史」。 想要探究一个真实的关羽,首先要从【三国志】中寻找史实。 但李文却说,由于政治态度和个人恩怨,陈寿写【关羽传】时,「惜墨如金,字眼夺目,不清不楚」。 这种评价也是毫无根据的。 李文比较了【武帝(曹操)列传】和【关羽传】的篇幅,一个是「千余字」,一个是不到千字,以证明自己的论点,但这种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曹操是正统的开国皇帝(所以他的传记不叫【武帝传】而是【武帝实录】,以示他与部下的区别)。 按照历史学家的惯例,他的传记应该是最大的。 刘备和孙权虽然不是正统,但他们仍然是皇帝,陈寿也给了他们更大的空间。 至于三国大臣的传记,篇幅比帝王的传记小得多,而且大多是由几部传记合为一部传记。 【关羽传】继【蜀记】【诸葛亮传】之后,为关、张、马、黄、赵五合传之首。 应该说是合适的,也符合关羽在蜀国的地位。 如果一定要比较字数的话,那只能把【关羽传】和曹魏将领传记进行比较了。 陈寿并没有偏袒一方的倾向。

李文说关羽「逃涿州失败」,陈寿只写了这五个字,并对其原因「保密」。 李文证实原因是「只是杀人」。 他讲述了民间传说中五个版本的故事之一,然后将此视为不可动摇的事实:「是关羽挥刀为民杀戮,奠定了武侠人格建设的第一块基石。」圣人关羽。然而,这本应是【关羽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却被陈寿先生‘腐蚀’了。」

我想知道这个腐败理论从何而来? 如果李文能在其他史籍中找出关羽杀人正义的事实,他也可以说陈寿是腐败的。 然而,他在其他史籍中却找不到任何事实,只列出了民间传说。 而民间传说并不能算是确定的历史事实。 怎么能说陈寿腐败呢? 可以说陈寿腐败,但怎么能说他故意隐瞒呢?

在我看来,陈寿确实不知道关羽「逃往涿州」的原因。 如果他不知道,他就是不知道。 他无法弥补。 正如李文所引,【关羽传】详细描述了关羽「刮骨解毒」的硬汉形象。 像这样的小事都会详细报道。 如果关羽确实是「杀人不眨眼」的英雄,那么陈寿为何要贪污呢? 为什么他需要「保守秘密」?

由此看来,李文嘉赋予武胜关羽人格建设的第一块基石没有史实依据,实际上并不存在。

李文说曹操「贪」。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关羽在这方面的实力恐怕并不比曹操逊色,只是没有曹操强大,与他也没有什么关系。 由此看来,关羽投降曹操后,如果曹操真的赐给他十个美女,我不敢保证关羽不接受、不享受。 【三国演义】在这方面极大地美化了关羽,与历史上真实的关羽不符。

||

对于「桃源三兄弟」,李文一方面承认正史中没有出现过,但另一方面他表示,经过考证,这个故事是可信的,即与正史相符。史实。 他列举了两个理由,在我看来,这两个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关羽传】中关羽对张辽说:「我深知曹公待我有恩,但我受了刘将军大恩,誓死不休。它。」 根据这句话,李文得出结论:「这足以说明,刘、关、张三人曾按民间习俗举行结誓仪式,立下‘不求同生,但愿同死’等誓言。」 ’在天空之前。」

只要我们仔细思考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不足以表明李文所得出的任何结论:第一,这里没有任何关于张飞的事情,因为没有提到他;第二,这里没有任何关于张飞的事情,因为没有提到他; 其次,这只能说明关羽是刘备麾下的。 他发誓要以同归于尽的方式来报恩,这与山盟海誓无关。

其次,李温认为,更能印证宣誓说的证据是刘备伐吴。 李文称刘备一向听从诸葛亮的劝告,不顾诸葛亮的劝阻,执意攻打吴国。 这是因为他想为关羽报仇,因为他有「桃源结义」。 诸葛亮劝刘备放弃攻吴。 无论是【先夫传】还是【诸葛亮传】都没有记载。 我不知道李文的说法有何依据? 恐怕是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但【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书,而是小说,不够靠谱。

李温还说,刘备伐吴时已经即位,亲自出征,为将军报仇。 如果他和关羽没有结拜为兄弟,很难理解国家、家庭、情感、原则、自我、他人的关系。 这个理由其实预设了刘备亲征是为了给关羽报仇。 这个假设的基础是什么? 刘备攻吴,主要是失去了荆州的战略位置,想要夺回。 不管关羽是否被杀,这一战恐怕都会打。 这里还有一个可以反驳李问的证据:据【先主传】记载,刘备在白帝城战败后,孙权主动派使者求和,刘备同意了。 如果刘备真如李问所说,一心要为关羽报仇,宁可弃国、弃家、弃命,他也不会同意和解,一定会与对方殊死搏斗。 刘备没有这样做,这说明他毕竟还是一个政治家,帝国征伐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的政治利益,而不是为了一时兴起。

李文说,张飞「闻二弟死讯,痛哭流涕,心碎不已,日夜酗酒,愤怒鞭打部下,还没来得及出征,张达就被杀了」。而范姜则被部下所杀。」 这些情节完全是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史书上并没有记载。 【张飞传】对此事只有两句话:「先主伐吴时,飞荡率领万军,从阆中聚于江州。攻前,张达、范羌被杀」。 」他的部下,带着他们的头,顺流而下,奔向孙权。」 张飞被部下杀死。 这是唯一的事实。 其余的都是小说家的杜撰或者想象,与为「二哥」报仇的事情没有任何联系。

总之,没有历史事实证明李文所说的「人类友谊最经典的诠释」的桃园三兄弟确实存在。

李温也花了更多的时间为关羽投降曹操辩护。 没有必要为投降问题辩解:当继续战斗或抵抗对于战争结果毫无意义时,投降并不是坏事,不应该受到道德谴责。 尤其是指挥官,他的决定可以避免很多人不必要的牺牲。 但李文似乎并不这么看问题。 他列举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战俘的例子,认为即使社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容忍他们,但一旦他们被俘而不是战斗至死,他们的人格就会受到玷污。带着生死的污点,他们再也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纯真。 。

因此,李温极力为关羽投降曹操辩护,想要为他还「清白」,说以他的坚强性格,应该舍生取义。 只是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个妻子,他才没有战死,投降了曹操。 这种理论没有历史依据。 【关羽传】记载这件事,只有六个字:「曹公擒余而归」,【先主传】也只有两句话:「五年,曹公伐先公」。主公东渡,先主败,曹公集众军,擒先主夫人,擒关羽而归。」 根本没有说关羽投降曹操是为了保护刘备的妻子。

关于关羽逃离曹营的情况,【先主传】中只有六个字:「关羽死,还归先主」。 【关羽传】只有一句话:「羽封诸赠,拜书辞别,奔先主元君。」 没有提到他保护刘备的两个妻子逃跑(其实也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当初自首是为了保护两位女士的说法就不能成立。

李文说:「史料表明,关羽投降曹操的条件也相当苛刻,其中最关键的是:一旦得知刘备的行踪,刘备就会抛弃曹操。」 但他没有列出这些历史数据。 我想这些史料很可能不存在。 我所看到的史料记载只有一个意思:关羽被生擒,「曹操擒关羽而归」。 关羽在这里哪里可以谈条件? 李文提到的史料只能是【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料。

对于关羽在曹营的情况,李问一方面承认,【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曹操对关羽的各种赏赐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另一方面,他又说曹操赐予关羽赤兔、马匹和美女,「恐怕不是歪曲」。 然后他将此视为既成事实,并表示「曹赐十佳人,他未曾碰过」,以表明关羽并不淫荡,是一位「能过美色考验」的超级「英雄」。

|>>|

关羽真的不好色吗? 【华阳国志】卷六【刘贤主列传】说:「当时,秦夷鲁为(吕)布向张阳求救。(关)于其功(指曹操),其妻无子,进城讨以禄为妻。」 【三国志】引【蜀书】云:「曹公、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召公,遣秦宜禄求救,乞求救。」吕布战败前,屡次攻击吕布,众人疑其颜色怪异,便提前派人前去查看。心里不安,这和【魏氏春秋】说的没什么两样。 至少有三部史书(【华阳国志】、【华阳国志】、【魏氏春秋】)、【蜀书】、【魏氏春秋】)都谈到了这种情况,并说一样。 看来关羽在战前确实向别人要过妻子。

这三个地方讲的是刘备属曹操时期,与曹操联手生擒吕布的时期。 秦宜禄是吕布麾下的大将。 关羽希望在征服下邳后能得到秦宜禄的妻子。 曹操一开始同意了,但后来又后悔了。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关羽在向曹操提出这个要求之前,就已经见过秦宜禄的妻子,或者至少知道她的情况。 最根本的情况是,秦妻是一个绝色的女人。 关羽以妻子未生儿子为由提出这一要求,显然不符合事实。 他怎么就断定秦妻一定会生儿子呢? 其他女人就不能生儿子吗? 这只是一个封面。 他被对方的美貌所吸引。

因为他一再提出这个要求,引起了曹操的注意,曹操怀疑这个女人是不是「特别漂亮」,于是破城后就派人带她来见见,结果他一直她为他所用。 这也说明这个女人确实很优秀,不然曹操也不会为了她的爱情而去拼。

李文说曹操「贪」。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关羽在这方面的实力恐怕并不比曹操逊色,只是没有曹操强大,与他也没有什么关系。 由此看来,关羽投降曹操后,如果曹操真的赐给他十个美女,我不敢保证关羽不接受、不享受。 【三国演义】在这方面极大地美化了关羽,与历史上真实的关羽不符。

我没有机会观看李文提到的电视剧【武圣关公】。 李文因剧情(三女与关羽有感情纠葛,并有私生女)批评该剧,认为阻止该剧拍摄播出是主持正义。 我非常不同意这个说法。 关羽虽然有妻,但他也觊觎敌人的妻子,因为对方是一个绝色美女。 从这一点来看,认为他有妻有妾,不止一个女人,与他的性格并不矛盾,对他来说也不是浪费时间。 我认为这部剧可能不会称自己为「纪录片」电视剧,而可能是「笑话」或类似的东西。 既然有那么多事情可讲,为什么不能只谈关羽一个人的头呢?

在做了上述「历史考证」后,李文总结道:「关羽的一生,他把群体与个人、国家与家庭、理性与欲望、贫穷与富裕、力量与生命、生命与生命的关系结合起来。 「生命中的大多数警示陷阱,比如死亡,都被克服了。」他是「最伟大、最勇敢的人」、「最忠义、最仁义、最仁义的人」,这也太神奇了吧?从我们所知道的确切史实来看,关羽确实受不了这样的称赞。

关羽作为政治家和教练员,在性格和品质上有很多缺陷。 从【关羽传】来看,至少有三点:第一,最好与同僚较量,看谁先,有窝里斗的嫌疑。 马超回到蜀汉,关羽写信给荆州诸葛亮与马超较量。 幸亏诸葛亮巧妙应对,称赞他「优秀杰出」,充分满足了他的虚荣心,才得以化解矛盾,避免一场纠纷。 内斗。

其次,不能妥善处理与盟友的关系,把朋友变成敌人。 关羽与曹军战于荆州。 曹操派人请孙权一起攻打关羽。 孙权在做出决定之前,先派人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提亲,以试探关羽的态度。 关羽「侮辱使者,禁婚」。 孙权大怒,决定攻占荆州,与刘备闹翻。 可以说蜀吴不和,荆州被攻陷。 作为一方主帅,关羽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第三,未能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导致内部发生变化。 这是失去荆州的关键。 吴国将军鲁迅将关羽的品格概括为「存勇而欺人」(【三国·吴书·鲁迅传】),即以勇为傲,欺凌他人。 。 糜芳和傅士仁驻扎在战略要地,一直被关羽看不起。 关羽出征时,两人有时军粮不足,就被关羽威胁说:「应该惩罚他们(回来后会受到惩罚)」。 他们常常感到害怕和不安,最终接受了孙权的提议。 诱使投降。 孙权不费一兵一卒,就攻克了关羽的根据地。

从个人角度来看,关羽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人物,而这个悲剧也是他性格上的某些缺陷造成的。 无论怎么看,关羽都不能说是完美、完美、「完美」。 能配得上上述的赞扬和赞扬的,只能是神化的关羽了。

关羽神话得以长久流传,并愈发显赫。 历代统治者的认可、欣赏甚至刻意创造是一大因素。 李文也承认,关羽从人到神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统治者造成的,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 就拿李文的例子来说:第一个同意关羽以伽蓝为护法上庙的人是「杀父兄、奸母嫂」的隋炀帝杨光。法律规定,苛捐杂税,勒索财物,奢侈淫欲。」 连续四次封关羽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昭烈武安王」、「义庸武安王」的人,就是自称「神元子太孝皇帝」的人。来到世上,却没有。 无能的宋徽宗赵佶「为民不惜重金,大兴土木,逼民造反」。 最终被金国俘虏,死在异国他乡。 为了维护关羽的神圣形象,残暴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首次下令禁止演出关羽戏。 而他的后裔明神宗朱翊钧「纵欲声色,不理朝政」,造成「百姓田不保,茅屋成废墟,到处饿死人」。 「为消除民怨」,他三次封关公为「邪天」。 「大帝」、「保国天道的忠义大帝」、「降伏三界妖魔的大帝,神力震天尊关圣帝」。 清代,最残暴的雍正皇帝为了保护关圣形象而禁止关戏演出。 给予关羽「忠、义、武、助、仁、勇、示国、护民、诚、安抚、颂宣德、关胜」「登峰造极」称号的人就是光绪帝在内忧外患面前束手无策,王朝濒临灭亡。

非常有趣的是,这些皇帝要么是暴君,要么是无能的国王,要么是濒临亡国失位的国王。 我想这或许并非偶然。 暴君要求大臣绝对忠诚和愚蠢的忠诚。 他们视关羽为忠诚的化身,要求大臣绝对服从。 愚昧无能的君王希望这位忠诚的神替他们处理国家大事。 对于即将亡国失位的国王来说,像关羽这样的守护神就是救他们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过去崇拜关羽的皇帝,主要是从他那里拿来了忠字,最后落实为忠,因为他们对朋友忠心。 据桃园结拜三兄弟的故事,这位朋友也是主。 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忠诚,再加上一层对兄长的感情。 我想,一个国王对大臣的要求不能超过这个了。

起义的叛军也以关羽为守护神,这又如何解释呢? 如果说统治者主要是取关羽的义,他们的义就变成了忠,那么造反的统治者主要是取关羽的义,他们的义就变成了叛徒的忠。 其实,仔细观察,这两种现象并不矛盾:如果叛乱成功,大哥继位,兄弟间的忠诚就可以转化为部下对主人的忠诚。

其次,关羽之被美化、神化,小说【三国演义】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罗贯中在小说中宣扬和强调的仍然是「忠」字,但通过艺术形象的渲染,它们比皇帝的封号和赞誉更容易为百姓所接受。 尤其是【三国演义】很容易给人一种其描述是真实的错觉。

笔记:

〔1〕〔2〕见苗越编的【三国志选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