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被误解的【道德经】(二十六)善行无辙迹

2024-07-01文化

本章又是一难解的篇章。难就难在,当今是尚智的时代,本章的宗旨偏偏是教人超越理智,不造不始顺道心之自然。如此高明玄奥的与时代思想相悖理论很让人不可思议。

经文:善行,无辙迹;

这句也是暗喻手法,善,有人解为擅长,含智巧之意。这也不能算完全错,但有失偏颇。善,指有道的(思想言行)。辙迹喻指刻意,即功利目的。善行,无辙迹。以道之自然善行事的人,不会显露出刻意的功利倾向。当然这样的解释放在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时代,犹如是天方夜谭。所以站在一个利益至上的时代去正解经书常常不可思议。反而那种魔眼天下的随俗理论更易让众人接受。天下真的有做事不图私利的人吗?不同时代众人回答肯定与否不同。思想昏乱时代,圣人往往从人超验道心人性基本良知孝慈处启示众人的德性。对父母长辈的孝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吗?众人回答不一。对子女的慈是完全出于自身利益吗?众人回答肯定有异于上,依然回答不一。

到了道德虚无主义的时代,善行,无辙迹的原故,不能是行事者道德高尚,这不合乎众人认知中的常理。答案只能是行事者老奸巨猾、隐藏的太深!

经文:善言,无瑕谪;

瑕,玉上的斑点。谪,责备,罚。即有道者善言,话语中没有可指责的漏洞毛病。常言道,「言有旨,事有宗。」真善言语自然出于全然道心有旨有信不狭隘偏执。无需像世俗小人存心玩弄心思去巧言令色、阿谀谄媚、哗众取宠,反而弄巧成拙,遭人话柄落人口舌。

经文:善数,不用筹策;

筹策,是古人算计用的工具。筹策的意思是竹码子,古时算计用具;犹筹算,谋划,揣度料量;亦作" 筹筴 "。善数,以道而谋化不用算计工具,道派生的德识正见自然呈现大脑意识。举个较特殊的例子,有人在见他人危险之际,道心神性之光刹那闪现,会奋不顾身去施救,不思而得,大义当前不可违。那种此时还用理性思维算计的逻辑死狗是已经失道的表现。

经文: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本句用门使用关楗关闭的例子,来比喻尊道贵德之人操守坚正,抵制诱惑邪念的侵蚀。心中有善道正念就可以避邪免灾。有道之人的思想观念无需用强力守护而可固然久存。

经文: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本句喻指意识心向善的道德信仰,没有强制的类似于法律法规约束,却反而坚信不疑,不可废除。意识自然向美,因而不失大美之道。

本章本段至此讲述了人的道心发自于内心深处的自然功能。而不赖于外界施加影响而改变思想意识。

经文: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这段看似简单,却蕴含意义深刻。在儒家圣人眼中人人都有道心,只是能量倾向性强弱有别,但至少具备作一个平凡人的基本良知良能。故孔子说「有教无类」。孟子更认为,奋发弘毅,光大道心人人可以成为尧舜。圣人眼中的物皆有道之阴阳始气所形成,故万物皆有相生相克且可用之的阴阳二性。故没有可丢失的无用之物。更何况人乎?!知事物之阴与阳,即为承袭明达事理的本与质。

经文: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所以有道之善人可以成为道心微弱迷茫之人的教师。无道之人的经验教训,可以成为有道之人的借鉴参考。佛家和儒家一样博施广教,普渡众生。宣扬人人皆有佛性,人人可以超凡脱俗而成佛。而道家与两家不同,尚无言之教,认为悟道的要妙在于成为真正的合乎你自然本心的自己!同为先秦时代孔子的「为仁由己」,「过犹不及」的天命观与道家的」道法自然」大同小异。

经文: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知人者智。知道他人的高明之处,也知道道性微弱不善之人的不足之处。这就属于大智之人。但道家核心要义是「道法自然」。所以大智之人对道家不贵其师,即不失去自我去向高明的人学习,成为「邯郸学步」的小儿。也不接受不善之人的失败教训,「复众人之所过」。这让那些大智之人都感到迷惑。这就是道家「道法自然」的要妙所在。大的方面例子,历史上忠烈之士代代有,相反昏庸无道之君朝朝出。小的方面各种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人物世代不绝。这主要是人之天命所赋于的超验本性使然,而非后天经验伦理教化的结果。显然儒家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熏染对人形而上的本性虽不污不垢。但对人思想性格的具体形成还是有影响的。

这段话是道家独特的思想,一般人较难理解。人生在世断不了与万事万物去打交道,要学习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很正常。儒家强调学,还重视实践的习之。今天科学主义的经验论为主流思想时代,更强调学习。然而你抛开世间物理科技以及手工技巧这些工匠类的生产活动。一个人做人之道以及志向何方,具体待人接物把握分寸细节,其实真正起作用的应是自己的自然审美倾向性的本心,而非外界扭曲性经验理论教化。大而不当,小而狭隘都可能违逆个人超验自然本性道心。老子认为违背自然本性的教化可能迷惑一时,不可能恒久,时过境迁则会生变回归常道。正所谓,「狂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自然恒常态基于个人自我超验灵魂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