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历史的尘埃——曾国藩的修养工夫:求缺

2024-04-27文化

原创崔云飞

我曾经考察【易经】的大道,研究盈虚消长的道理,知道 人不可能没有缺陷 。太阳当空,就会西偏,月亮满盈,就要亏损。天有孤虚时日,地有东南缺口,没有永远完美而没有缺憾的东西。【剥】这一卦,是【复】卦的先机,君子认为它也可喜。【夬】卦,是【姤】的延伸,君子认为它很危险。所以本来是大吉,通过吝会转变成凶;本来是凶,通过悔也可转变成吉。君子只知道有悔罢了。悔,就是守住缺憾的地方不敢求全。小人则是无时无刻追求完全;完全的状态一旦获得,麻烦、灾祸都会随之而来了。多数人都有缺憾,只有一人常常十全十美,难道上天如此不公平吗?现在我们家父母健在,兄弟无灾无病,在京城也没有相媲美的,可以说是达到万全的程度了。所以哥哥我只求缺陷,把我的居处命名为「求缺斋」,意思是 要在其他事情上追求缺憾,而在赡养父母方面追求圆满 。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家中的旧债不能全部还清,父母的衣服不能购置太多,弟弟们的需求不能一一满足,也是求缺陷的意思啊!我的妻子不明白这个道理,时时想置办衣物,我也经常教导她。现在所幸还不齐全,等到齐全了,坏处、凶害就要随之而来了。这是最让人害怕的事。贤弟夫妇在家里吵架争执,这是缺陷,弟弟应该思考弥补缺漏的方法,却不可以完全满足她的要求,因为完全满足了就接近万全了。弟弟聪明绝顶,将来有所心得,一定会同意我的话的。(致温弟沅弟,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曾国藩的意思是接受缺陷的现实状态,但可以追求德性的圆满,即使自己获得比较圆满的状况,也要求知自己的缺陷。每个人都是一种极为有限的存在。任何人都不是神人、至人、圣人。庄子即使提到了这三种人,也所「神人无功、至人无己、圣人无名」,就是要达到自我否定。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充满辩证性,而不是把自己看作是绝对正确、绝对圆满,进而在任何事情上都要适可而止,保持中道。每个人都有缺憾,都不圆满。孟子所言的「美、大、圣、神」——「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仅仅是儒家对圣人境界的一种高度的想象。圣贤是一种理想人格。所谓信仰就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状态。

曾国藩对「悔」有一层更深的认识,悔就是守住缺憾、不敢求全。【周易】中的吉凶悔吝是有特定含义的。吝就是对事物的不舍,就是贪嗔痴。而悔则是断舍离,能够保持自在清净。圆满是一种极为脆弱的状态。圆满仅仅是一时的。缺憾却是长期的。我们的人生就是忍受缺憾。曾国藩的「求缺斋」,并不是故意要弄得自己遗憾,而是求得自己知道、接受缺憾。一方面能够忍受缺憾,另一方面在德性方面做到圆满。人类的圆满只能是德性圆满,而不是现实的幸福美满。现实圆满极难达到。德性圆满则需要自己不断努力悔过、改过,进而使得自己庶几接近于德性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