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克里希那穆提:不断与别人比来比去,这种比较扼杀人心|大心学8

2024-04-18文化

【专栏简介】「大心学」的内容包括阳明心学、慧能心学、老子心学、克氏心学、稻盛心学、圣吉心学。它揭示了人类的心灵障碍,提供了修心的工具,给了我们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有缘者可添加关注。

前面三篇文章提到,人类的心灵受到种种的束缚,其一是「过去的记忆」,其二是「对未来的妄念」, 其三是「觉性的窄化」,本篇文章讲人类的心灵受到的另一种束缚——「与他人的比较」。

1.什么是「与他人的比较」?

1948年的6月至1960年3月,克里希那穆提(以下简称克氏)一直与一位身心遭受重大创伤的年轻人保持着书信联系。他在信中对年轻人说,「我们总是不断与别人比来比去,我们和那些较为幸运的人相比,或是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和应有面目相比」。

克氏还说,「我们都是从比较中长大的,我们的教育和文化都以比较作为基础,因此我们永远奋力想变成另外一个人」。

克氏认为,「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和应有面目相比」,是奋力想变成理想中的自己,而「和那些较为幸运的人相比」,则是「奋力想变成另外一个人」。 之所以「总是不断与别人比来比去」,是因为「我们都是从比较中长大的。」

2.「与他人的比较」形成什么样的心灵障碍?

克氏说,「这种比较确实会扼杀人心,使人堕落,扭曲我们的观察」。

·这种比较会扭曲我们的观察:它使我们只看到那些「较为幸运的人」,却看不到自己的真相,看不到自己的特质,觉察不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冲动。

·这种比较会扼杀人心:它使我们觉察不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冲动,或者虽然觉察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冲动,却抗拒这种内心深处的冲动,不去做自己真正爱做的事。

·这种比较会使人堕落:克氏说,这种比较会「助长竞争,残酷,野心之类的东西」。事实表明,「奋力想变成另外一个人」即是一种「野心」,为了实现「变成另外一个人」的野心,必然会去「竞争」,而这种竞争很可能是残酷的,甚至是不择手段的。

3.如何从「与他人的比较」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克氏指出,「了解自己的真相,就能展露创造力。要面对自己的特质,觉察内心深处的冲动,不要有抗拒,这样的心不只是机灵,而且是明察秋毫的。这样的心必须一开始就具足,不是最后才拥有,你必须给它充分的机会开花结果。从一开始就不去追寻结果,而是去做自己爱做的事」。

克氏这段话有几层意思:一是要「了解自己的真相」,要面对自己的特质,要明察秋毫的觉察内心深处的冲动;二是不要抗拒这种「内心深处的冲动」,必须给它充分的机会开花结果;三是从一开始就不去追寻结果,而是「去做自己爱做的事」。 「去做自己爱做的事」,才会有好的结果。

从维特根斯坦的成长看,其父亲是奥地利著名钢铁工业企业家,本来安排他学习工程学,以便日后继承父业,做钢铁大王。然而,维特根斯坦没有按照父亲的安排去做,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选择师从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学习研究哲学,最终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4.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高考填写入学志願,很多人不是面对自己的特质,觉察内心深处的冲动,而是听父母的安排,「奋力想变成另外一个人」,看到什么行业的人赚钱多,就选择什么专业。

·毕业后选择工作岗位,也不是面对自己的特质,觉察内心深处的冲动,去做自己爱做的事,而是「奋力想变成另外一个人」, 看到什么岗位的人赚钱多,发展前景好,就选择什么岗位。

·有一部电影,片名为【何以飞翔】,男主人公以翔,很有美术天赋,从小喜欢画画。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他一段时间放弃了美术老师的工作,到澳门赌场做荷官,钱挣了一些,但并不快乐,甚至与心爱的阿美闹到分手的边缘。醒悟后,他又回到学校当老师,且出于对澳门古建筑的热爱,画出了有创意的作品,被提为美术系主任,且与阿美和好如初。

在这部影片中,三次出现画家高更的一幅画,其表现的意境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他的画作,主要不是画人们看得见的东西,而是画人们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的本真与追求。影片告诉我们,要做自己爱做的事,而不是「奋力想变成另外一个人」。

「大心学」的其它内容,将在后续文章中一一展开,有缘者可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