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秋分:平分秋色,兰秀菊芳

2024-06-26文化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180°时,即为秋分。 秋分标志着秋天的正式开始,昼夜长度相等,天气由炎热逐渐转为凉爽。

秋分,意味着秋季的正式开始,昼夜平分,气候逐渐转凉。据资料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表明秋分这天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此后白天开始短于夜晚。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因此得名「秋分」,具有「平分秋色」的含义。

秋分在历史上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最初,「祭月节」定在秋分这一天,但由于秋分这天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将「祭月节」由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就是现代的中秋节。

秋分三候是古人根据节气期间自然界的变化总结出的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候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声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而秋分时节阴气开始旺盛,阳气逐渐减弱,因此不再打雷。这一候意味着暑气的结束,秋寒的开始,提醒人们注意增添衣物,防寒保暖。

二候蛰虫坯户: 随着天气变冷,许多小虫开始减少活动,藏入洞穴中准备冬眠。它们会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抵御寒潮的侵入。这一候反映了生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也预示着冬季的临近。

三候水始涸: 由于秋季降水量减少,加上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加快,湖泊、河流和沼泽中的水量开始减少,甚至干涸。这一候提醒人们注意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同时也预示着农事活动的转变,如灌溉、储水等。

秋分三候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季节变化和生物习性深刻的观察和理解。

秋分,标志着秋天的深入和气候的显著变化。以下是秋分时节的一些主要气候特点:

昼夜平分: 秋分时节,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导致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昼夜长度大致相等,各为12小时。这一现象体现了古人「阴阳相半」的理念。

气温适中: 随着秋分的到来,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逐渐降低,平均气温约为20-25℃。夏日的炎热逐渐退去,秋天的凉爽宜人,尤其是夜间温度下降明显,人们开始感受到秋意的凉爽。

降水减少: 秋分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北方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南方地区也逐渐告别雨季,进入干燥的秋季。

秋高气爽: 这个时期,天空晴朗,空气干燥,湿度降低,呈现出秋高气爽的气候特征。这种宜人的气候特点使得秋分成为户外活动的好时节。

秋燥明显: 由于空气干燥,湿度降低,人体容易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因此,秋分时节需要注意补充水分,保持室内湿润,以防秋燥。

风力增大: 秋季风逐渐增强,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秋风往往伴随着降温,带来凉爽的天气。

晴空万里: 秋分时节,天气晴朗,云量较少,阳光充足,是欣赏秋景、进行户外活动的好时机。

秋分,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以下是秋分时节的一些主要习俗活动:

祭月: 秋分时节,天高气爽,月圆人圆。民间有在秋分之夜举行祭月活动的习俗,以表达对月亮的崇拜和感恩之情。现代的中秋节赏月习俗就是由秋分的祭月演变而来的。

吃秋菜: 秋分时节,各种秋菜成熟,民间有吃秋菜、品秋味的习俗。此时,丰收的果实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寓意着丰收和喜悦。例如,吃南瓜、红薯、芋头等秋季收获的蔬菜。

放风筝: 秋分时节,风力适中,天气晴朗,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放风筝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在秋分前后,许多地方会举行风筝比赛和风筝节,成为一项受欢迎的户外活动。

登高望远: 秋分时节,秋高气爽,登高望远成为了流行的活动。人们会选择登山或登高楼,欣赏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壮丽。登高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让人心旷神怡,有利于身心健康。

赏菊: 秋分时节,菊花盛开,五彩缤纷。民间有赏菊、咏菊的习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寒露期间,部分地区还有举办菊花展览、菊艺比赛等活动。

拜神: 秋分前后,有些地区会举行与宗教和信仰相关的庆祝活动,如对开漳圣王、观世音菩萨的祭祀和对三山国王的祭日纪念等。

秋收: 对于农民来说,秋分时节是收获秋粮的关键时期。玉米、水稻、高粱等秋季作物成熟,农民会抓住晴好天气,抢收抢晒,确保粮食安全。

这些习俗活动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季节变化的适应,也体现了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习俗可能有所演变,但它们依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一环,不仅仅是一个天文现象的标志,更是一个充满深意的文化符号。它象征着白昼与黑夜的平衡,预示着一个收获与感恩的季节的到来。 让我们在这个秋分时节,不仅感受季节的变化,也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自然节律,珍惜每一刻的美好,同时为未来的丰收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