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莼菜茭白莲藕菱角水芹、年糕以及野杨梅酒,还有「植物先生」

2024-01-30文化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瑾华 通讯员 郑秋明

2024年1月28日,大寒第九日,作家,旅行家,【植物先生】作者袁明华应约来到杭州宝石山上的纯真年代书吧,也应约来到了农历癸卯年的最后一场钱报读书会。

沿着「植物先生」的向导,我们在纸上跟随他走过了春、夏、秋、冬。

就跟着「植物先生」一起走进这个冬天吧。

立冬,透明的红萝卜。小雪,永丰长梗白菜。大雪,独喜橙子。冬至,西野的第一顿冬笋。小寒,难忘冬天里最浪漫的一个菜,是什么?莴笋。文武笋。

正是大寒节气,是「悬挂在李家桥上空的石臼年糕」。袁明华说,「万世沧桑,唯有乡村的时食让我百吃不厌」。

癸卯年的最后一场钱报读书会。

袁明华,朋友们喜欢叫他大元。大元在【植物先生】,一再地讲起他的故乡李家桥,追忆李家桥的时食植物。春分挑马兰头,清明掘荞坞葱,谷雨剥青蚕豆。书中那些临平甘蔗,小林黄姜,塘栖枇杷,也勾起我们岁月里关于故乡的嗅觉和味觉。

大寒至,然后腊八,又一年即将收官。或许今天你的家里,也已经备好了年糕,年糕喻「年年高」,吃个美食,也讨得一个好彩头。

在【植物先生】的新书分享会上,袁明华多年的朋友、【江南】杂志原主编、作家、出版人袁敏、杭州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诗人孙昌建,作家、出版人、生活美学家、【父亲的水稻田】作者周华诚和袁明华一起,说着植物,说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们也说着时间、乡愁、人与人的情感。在座的读者们,也深深地沉浸在嘉宾们的讲述之中,仿佛看见了自己的童年少年,看见了过往生命中的一花一草,想起了那些牵动过自己心灵的舌尖上的味道。植物,不仅仅是植物,【植物先生】这本书也不仅仅关乎文学,在江南这块土地上,在时间的河流之上,【植物先生】自有其更深厚的内涵。

【植物先生】的责任编辑,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王其进特地从成都来到杭州,和在场读者介绍了袁明华的一部作品如何成为「最美图书」的过程。这本书被曾经的金牌出版人袁敏认为是「教科书级别的出版传奇」,能有如此美的呈现,离不开王其进和其设计团队背后的大量心血,和对植物的深情。

王其进说,【植物先生1】已经印刷了四万七千本,第二部首印2万册,加印2万册,两本书目前码洋超过一千万,没有打折销售,如此受读者喜爱追捧,其实并不意外。

大元现场说起他写【植物先生】的历程——第一部【植物先生】闹着玩玩的,选取每一个节气一个代表性植物,写着写着认真起来了。第二部,为每一个节气寻找一个代表性的时食植物,都是吃的。大元透露,【植物先生】第三部也已经完稿,他又进了一层,在每一个节气寻找一朵代表性的花,追溯出处,层次更高点。他透露,后面还有一部【中国植物西游记】,记述中国植物生长过程中,怎么走向世界,怎么实现文明互鉴,跨国界的追逐。

如果有一些食物可以让你觉得「乐胃」,如果有一本书可以消除你这一整年的精神内耗,那么,「植物先生」袁明华的二十四节气时食足以安慰你的身体,用十分考究的,古雅的雕版印刷的【植物先生】足以慰籍你的心。

又一年春运开始了。这岁末的最后一场钱报读书会,莼菜、茭白、莲藕、菱角、芡实、水芹、荸荠、慈姑一一出场,在「植物先生」奉献并讲解的八仙九品汤,和大元秘制的野杨梅酒中,温暖地落幕了。

「植物先生」八仙九品汤的时食们。

【故乡、时食与记忆,是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袁明华有很多重身份,教师、行者、企业家、办学人,在他的朋友袁敏看来,袁明华最最有情怀的,看重的还是教师身份。写这本书的时候,实际上他是为孩子们写的。

袁明华说,【植物先生】涉及到古典文献学,还属于文学、考古学,仔细去看延伸出来还有很多的科学门类,跨界非常大,他写作时,遵循的原则是不能让孩子看不懂。

【植物先生】中,主角除了是二十四节气的时食,还有一个「李家桥「。

「李家桥是我所在村的名字,螺蛳桥是我老宅边上的桥,李家桥已不存在了,螺蛳桥作为文物保留下来了。李家桥村已被开发区全部征用,所以我这个人已经没有故乡了。鲁迅写故乡是‘仓皇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小村,西瓜地里的闰土’,而我呢,闭着眼睛把整个李家桥村一桥一河一地一桑树,精确地描述下来,我的乡愁非常浓郁。一个是故乡的父老乡亲,儿时伙伴,还有一个是故乡的时令植食,所以写了24种时令植食。」袁明华动情地说。

在袁明华的心目中,乡愁,百分之五十是故乡的时令之食。乡愁就是临平甘蔗、小林黄姜,塘栖枇杷,就是瓢葫芦、红菱、红萝卜、落花生、莴苣笋、长梗白菜,它们无不唤醒他心心念念的童年秘史。

袁明华说,【植物先生】的第一本书献给小蛋白,第二本书是献给小蛋白和二宝,写第二部过程中,女儿又生了个女儿,二宝,这两个孩子都出生在太平洋那头,对妈妈故乡的东西了解很少很少,怎么样让她们去认知,去了解?后来他就找到了一个点,认知植物。孩子们满世界周游的时候,渐渐的她就感到很奇怪,外公能把全世界植物叫出来的,于是给外公取了个名字「树先生」。

袁明华说,现在的「小蛋白」既是我外孙女,也不是我外孙女,是一个符号了,希望转化成天下孩子的符号。而他夫人高颖,也就是书中的月光为此书写的跋中,也称这本书是「献给所有的孩子的」。

认知植物不仅仅是一个植物,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从植物下手,从自然科学走向人文科学,从植物文明走向人类文明,植物文明可以涵盖孩子所学的一切,跳过N个台阶,人类的艺术殿堂要是没有植物就不存在。我们看到的梵高、高更、莫奈,看到画中的那些植物,鸢尾花,向日葵、睡莲等等,无处不在。让孩子从这里切入了解世界是很好的途径,从自然进入人文,古诗词、古典文献都向你奔涌而来。

对此袁敏感叹,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如果今天孩子们还在课堂里面,还在做作业上辅导班的课,不如听听植物先生大元老师的时食研学课,思维面或许更能打开些。

袁明华带孩子们挖冬虫夏草。

【写植物,其实也是写人情冷暖】

袁明华从家乡的植物开始,怀着浓郁的乡愁,以敬天惜物、不时不食的态度,为家乡的时食植物作传。【植物先生】追寻与呈现了采食千年的二十四种可食用植物韭菜、水芹、香椿、马兰头、荞坞葱、蚕豆、枇杷、枸杞、野杨梅、黄花菜、冬笋、莴笋、水稻……从自然、四时、植物进入到人文、历史、风俗,向我们呈现了一部兼具美学与文学、科普价值的收藏级图书,美不胜收。

大元的朋友,也是同龄人的作家孙昌建说,他了解的袁明华,崇拜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里的那样一种精神,他是杭州临平人,在浙江江南这样一种相对柔弱的作家群体中,他的气质,追求是非常不同的。

「我觉得他的书是野生的文字,不是家养的、公园苗圃里的,是有着风浪的经历,一步步走过来的。」孙昌建说。

正如孙昌建所说,袁明华写【植物先生】,不再是一般作家写节气之书的风花雪月、鱼虫花鸟,他是把人世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李家桥的螺蛳桥到临平,人与人之间因植物联系起来的关系写出来了,而且像植物一样,根须扎得很深,延续着大地的精神。

袁明华在苏州农村芡实大田里,接受芡农采摘的芡实花。

袁敏说,大元讲述的植物故事中,人物的温暖、善良、真诚、美好,比比皆是。可以看出,大自然与人类情感的和谐交融,是他追逐的理想。

他写夏至的野杨梅酒——「记得小时候娘曾告知,杨梅核不能消化,吃下去还会拉出来,但可以把肠胃里的头发卷起来,排出体内,这个叫吞核清肠,也不知道有没有科学依据,便将嘴巴里吃剩的杨梅核囫囵吞下。后来我做过一个观察,将吃剩的杨梅核浸泡在清水中,发现上面有浓密而韧性十足的纤维质短毛,仿佛头发凌乱的水鬼,怎么揪也揪不干净。「

把酒话野杨梅,原来杨梅里浸着对母亲的思念。

「我更喜欢故乡的植物,尤其是李家桥的时食植物。春天六个节气,立春割韭菜,雨水逐水芹,惊蛰追香椿芽,春分挑马兰头,清明掘荞坞葱,谷雨剥青蚕豆,是我一辈子储存于心底的念想与渴望,因为这些时令之食充满了乡野气息,拷贝了太多太多故土地理坐标和故乡人的苦难历程,与我生命的底色须臾不可分离。」大元说。

袁明华写植物,也颠覆了人们一些关于日常时食的认知。「比如写到冬虫夏草、枸杞子,人家说你扯淡吧,怎么可能是时令植食呢,枸杞子南方人煲汤,打开冰箱,一粒粒黏在那里烂在那里,太可惜了。冬虫夏草要去海拔三千米处寻找,每年立夏节气,冰雪消融,地底下真菌钻出地表,藏族人民进山挖鲜草,枸杞子也是鲜果,去了解这些植物,这样你对世界的认知会更开阔。」

袁明华现场讲解、共味时食之味。

【椿是父亲,萱是母亲,你知道吗】

读植物,读时间,读生命。

作为一个有深厚人生阅历积淀的作家,他应该写什么?大元选择写植物,写节气。一个作家到了这个阅历、年龄,他最终选择了写植物,为什么?

写了【下田】的作家周华诚也是一位植物爱好者。周华诚说,这个年代如果一个作家只是坐在书斋里写作,翻资料,也有很多人在写节气,写植物,但是大多数人是坐在书房里面写的,很多人写节气是在家门口写的,那么他对社会介入的程度是有限的,而大元却能够把各种跨界的事情融为一体,他是走在大地上写的。

周华诚说,【植物先生】是一部非虚构文学,故乡的东西非常博大,有分量,他写【冬虫夏草】这篇,在高原上几次三番的经历,寻找的过程有多曲折,最后找到了两颗远方的植物。他写故乡的采红菱,真实的人、事、故乡的小事,时代变迁,都经由植物体现,植物只是一个外壳,他不仅仅只是写草木的,他有更大的精神世界。

袁明华说起了年节的食物黄花菜。黄花菜地位是特别崇高的,以前过年大菜,就是黄花菜烧肉。他印象中童年时等舅舅来,等到黄花菜都凉了。黄花菜也是中国的母亲花,如果到山西大同等地,摘黄花菜献给母亲,那是地地道道孝子。我们说「椿萱并茂」,「椿」是父亲,椿堂,萱是母亲,母亲萱草花,所以母亲的房间叫萱室,做寿祝寿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远不如一句「椿萱并茂」,寿命不会不如东海南山低,但「椿萱并茂」带有情感色彩。

植物的故事,是生命的故事,也是人生的故事,这样的例子,在【植物先生】中,有很多很多。

袁明华向读者坦露心曲,有些作家是坐在书斋里面写文章,古典文献里面扒拉,很多教授是这样,但我不是这样的人,我是大脑听脚底板指挥的人。我的脚走到哪里,大脑就跟过去了,最后让原汁原味的泥土大地印证,我脑袋瓜想的对还是错的。他说,古典文献里面很多错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都有很多错误,我的书就是很多这样实实在在的原汁原味,我用大地和泥土,来印证我这个想法是不是对的。

「再也回不去的李家桥,我只能回到记忆中的石臼年糕。」

「找不回真实的石臼年糕,那就让记忆中的石臼年糕高高地飞起来,让它高高地悬挂在李家桥的上空,能挂多久就挂多久。」他这样写到。

他记忆中的打年糕的现场,有一家人的苦中作乐,有母亲的笑与泪,还有鹅毛那么大的雪。

正是又一年大寒时,再过几天,立春,我们跟着植物先生,就迎来甲辰年了。

人物简介

「植物先生」袁明华,杭州人,也是土生土长的临平人。作家,旅行家,耕读缘、冈底斯、橄榄树品牌创始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发表并出版【向往一片风景】【南方的孤独】【永远的冈底斯】【越过山顶看到人声鼎沸】等小说、散文及文学评论作品200余万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