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无法被定义的残雪——经历过动荡年代,写作是她的复仇

2024-01-09文化

有这样一位作家,她在国内读者寥寥,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但在国际上,她却是公认的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作家。

◎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作家

她的作品被选入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日本国学院的文学教材,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收入美国大学教材的中国作家。在这一点上,第一位获得诺奖的中国作家莫言都远不及她。

不仅如此,国外很多机构还专门成立了关于她的研究会,日本甚至还出版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研究杂志。她就是被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称作「中国最优秀的作家」,被瑞典文学院诺奖评委誉为「中国的卡夫卡」的 残雪

墙内开花墙外香,是这个时代非常常见的一件事,但「残雪现象」已经大大超过了「墙外香」的程度,她甚至能够用「墙外炸裂」来形容。

在近几年的诺奖赔率榜上,她的排名一直稳居前列,一度超过村上春树等人;2015年,在国内没有获得过任何奖项的她,还一举拿下英国、美国等三个国际性文学奖项提名。

◎对灾难的深刻反思,形成她另类的风格

残雪的作品风格极度怪诞,语言玄奥神秘,故事场景如梦幻一般而又具有哲思。有很多读者认为,她的作品就源于她的梦,残雪自己也曾说:「也许从一开始,我就隐藏着把梦境变成现实的野心。」

但也正因如此,能够真正读懂她作品的人少之又少,她的好友兼作家何立伟甚至对媒体说:「全世界能读懂残雪的,只有一个半人。一个是残雪自己,半个是残雪的哥哥,著名哲学家邓晓芒。」

残雪另类的风格,与她特殊的经历及对这段经历的深刻反思有关。1953年,残雪出生于湖南,四岁那年,任【新湖南报】社长的父亲受到反右冲击;几年后,她的父母在运动中再遭劫难,大弟也在「文革」中意外死亡。

动荡期间,残雪进入一家街道工厂当铣工,然而却受尽厂长的欺凌;做工人的这八年是她不堪回首的地狱,而她写成的第一部小说【黄泥街】,就隐藏着这八年酝酿下来的梦魇母题。

◎写作,是她的「复仇」

【黄泥街】的写作,是残雪趴在缝纫机上完成的。当时,残雪已经结婚生子,失去工作的她想办法开了一家缝纫店,做了一名裁缝。

1983年,30岁的她带着刚刚写成的【黄泥街】四处访人交流,两年后,她的第一篇文章【污水上的肥皂泡】成功发表,这个「蓄意杀母,最后将母亲变成一盆污水」的阴森怪异故事,是残雪在中国文坛亮出的第一个姿态。

第二年,她的两部小说【苍老的浮云】和【黄泥街】相继发表,残雪瞬间从一个籍籍无名的裁缝,成为文学界都在讨论的「先锋派」代表人物。

然而,「先锋派」根本无法定义残雪,她的作品如此另类,只能勉为其难地塞入先锋派的阵营。与莫言、余华、格非、苏童等典型先锋派不同,他们虽然有着现代主义的技巧,但在写作上仍然摆脱不了现实主义的影子,而残雪的作品完全是脱离现实的、梦境的、荒诞的、毫无逻辑的,她的故事似梦非梦,似醒非醒,在怪异的世界里充斥着精神的变异者。

残雪的文学世界,是一个梦魇构成的黑暗世界。同样是对那个特殊时代与特殊经历的反思,莫言、余华等人的作品在写尽黑暗与苦难后,总会看到一丝光亮与希望。

而残雪笔下的垃圾、蛆虫、蛛网、尸体,从来没有获得过重生与光亮的权利,「她近乎本能地怀疑着她所置身其中的时代,用一种决绝的方式与之对抗。」残雪本人也曾在采访中说:「我写这种小说完全是对人类的一种计较,非常念念不忘报仇。」

是的,写作是她的复仇,这远比反思来得深刻彻底。同时,这也让她达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文学世界。正如邓晓芒所说,她荒诞文字的背后,是「人类精神的一个更加深邃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