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中国台湾著名诗人周梦蝶诗歌【垂钓者】赏析

2024-06-16文化

文/周梦蝶

是谁?是谁使荷叶,使荇藻与绿萍,频频摇动?

揽十方无边风雨于一钓丝!执竿不顾。

那人由深林第一声莺,坐到落日衔半规。

坐到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之背与肩被落花压弯,打湿……

有蜻蜓竖在他的头上,有睡影如僧定在他垂垂的眼皮上,

多少个长梦短梦短短梦,都悠悠随长波短波短短波以俱逝——-

在芦花浅水之东醒来时。鱼竿已不见,

为受风吹?或为巨鳞衔去?

四顾苍茫,轻烟外,

隐隐有星子失足跌落水声,铿然!

周梦蝶(1921年2月6日—2014年5月1日),本名周起述,生于河南省淅川县马蹬镇陈店村,中国台湾诗人。1952年,开始写诗。1955年,因病弱退伍,当过书店店员,加入「蓝星诗社」。1959年,在台北武昌街头摆书摊营生;同年,自费出版处女诗集【孤独国】。1962年,开始礼佛习禅,终日默坐街头的书摊,成为台北市知名的文化风景。2014年5月1日,病逝于台北,享年94岁。

农民耕耘土地,渔民捕鱼为生,诗中写到的劳动者,即不是农民身份,也不全符渔民特征,就把他们视为种植水藕的劳动者吧!

那么,作者为什么给这类人贴上「垂钓者」标签呢?我想这是作者取决于他们有着相同相似一点而定的。他们都是与水打交道的人,一是捕捞水中鱼,一是拔出水中藕,没有水就没有劳动,就没有他们的生活来源。

他们的劳动,关乎着生存,关乎着生命,因而,「使荇藻与绿萍频频摇动,揽十方无边风雨于一钓丝」。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对这份工作百般依赖,不辞辛苦劳作。

这是一首赞誉劳动者的诗,同时写出劳动者的艰辛与梦想。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它。

一是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十方无边的荇藻与绿萍」。当然,这里的「十方」不是指实数,而是指数多,指面积之大。这样写就写出劳动者在尽其所力,尽其所劳,为了生活不余遗力在拼命劳作。

二是劳动细节。「频频摇动」,是在水中拔藕这个动作产生的「摇动」,可以想象拔藕的艰辛。採藕是在秋季,池水冰冷刺骨,要忍受这样的痛苦才能完成这项工作,之艰之难可想而知。

他们每天比「莺」鸟起得还早,比太阳落山还迟,一天到晚被「打湿」和「压弯」着身子。中午头上顶着毒辣辣太阳,「蜻蜓」也趁天热飞来飞去。星星也像僧侣一样,直愣愣地瞅着我的「睡影」。

诗中的这些细节形象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三是写了劳动者的梦想。

他们用辛勤的劳动,用几十年的奋斗获得的那点成果,一是为生存,二是为改善自己处境与生活,甚至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多少个长梦短梦短短梦,都悠悠随长波短波短短波以俱逝」也!

可是,在坚持「坐到四十 五十六十七十之背,与肩被落花压弯打湿……」后,「在芦花浅水之东醒来时」,看清了这份劳动的所得和成果,但人已老了,再无力为继。即便这点所得,也不可能养老自己,「或为巨鳞衔去」,就像为儿子掏钱买楼一样。

想想自己,看看别人,一片「苍茫」。被生活所累,被生活所困,为生活所苦。在茫茫人海中,会时常听到有人「铿然」「跌落」水中,生命就像一颗流星突然滑落下来,就这样结束自己。吃过鱼肉的人,应该为垂钓者惋惜,他们不该落得如此命运,因为他们是物质世界的改造者,建设者。

这首诗竖起「垂钓者」这个意象,意在刻画出劳动者形象,象征性地说明劳动价值,表达出对劳动者的同情与赞美,启示人们要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

刘树仁,山东宁津人,市作协会员。诗是发现,是创造,每首诗都是在诗人思想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灵芝草。诗稿在【诗刊】【中国诗歌网】【文峰书院】【都市头条】【德州朗诵艺术团】【你在我风景中走过】【诗歌学人】等各级文学网络平台发布或在【山东诗歌】等刊物发表,出版诗集【夕阳拾趣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