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红楼梦:明贬实褒西江月,宝玉情不情,悬崖撒手石归山下

2024-06-28文化

一部【红楼梦】,多少悲欢离合在其中,一部【红楼梦】,多少酸甜苦辣尝其味。没有一番梦幻般的经历,又怎能写出这旷世奇书?主人公贾宝玉的人生际遇,跌宕起伏,充满着传奇色彩,一个现实里很难找寻的形象,在这部文学作品里却给人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在原著里介绍到林黛玉进贾府,见到贾宝玉的时候,作者曾假借后人的两首【西江月】之词,对这位怡红公子进行了评价,在表面看来,对贾宝玉是极尽贬低,让人觉得贾宝玉一无是处,不通时务,简直是家族的不肖子孙,很难承担复兴贾府之重任。

贾宝玉是作者歌颂的人物这毫无疑问,他也很可能就是作者本人的艺术形象,作者要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来诉说自己的人生追求。所以作者是不可能真的认为贾宝玉是如此冥顽不化之人,而是寓褒于贬,以特殊的反语之写,来表达对贾宝玉性格和状态的赞美与欣赏。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贾宝玉是多愁善感的,其实这一点跟他的林妹妹是很相似的,说他无故寻愁觅恨,自然是有道理的,林黛玉葬花这是种行为艺术,很多人并不理解,但是贾宝玉是林黛玉的知己,他就能读懂黛玉的心意,听【葬花吟】,看黛玉以花锄葬花,宝玉能呆了,这正能说明他的这种可贵特质。

贾府上下的人也知道宝玉的这种痴性,私下的评论里,也不乏这种对宝玉行为的不理解,袭人就曾不止一次地当着宝玉的面埋怨他的「不正常」,傅试家的两个老嬷嬷到贾府也看到了宝玉为了让玉钏尝莲叶羹,自己的手烫了而浑然不觉,所以在出门的时候,她们才会评价这宝玉果然痴傻得名不虚传。

宝玉看到龄官只为贾蔷一人流泪,幡然醒悟之下认识到了各人只能得各人的眼泪,又何曾不是因此呆了,因为跟金钏的玩笑,让她被王夫人赶出府,金钏气性大投井自杀,宝玉为此自责不已,在金钏次年祭日之时,他专门出城祭奠。一草一木,万事万物的变化在贾宝玉那里可能都是大事,所以贾宝玉在原稿警幻情榜公布的时候,他才会得了个「情不情」,那就是宝玉会对世间万物都有悲悯之心,博爱之意,他的「寻愁觅恨」,是一种心忧苍生,他的「似傻如狂」,是一种无奈发泄。

贾宝玉在神游太虚幻境的时候,警幻仙子就曾经评价他天生中有一段痴情,他有着世人难得的意淫,并不沉迷皮肤滥淫,对于青春女子有着体贴,和无微不至的对待,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是非常可贵也超前的做法。

怨不得宝玉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这话虽是混话,倒也有些不差。

宝玉不止一次地感叹青春女儿的流逝,她希望大家能一直沉浸在大观园中,远离世俗的纷扰和喧嚣,在迎春出嫁后,宝玉于紫菱洲感叹可见一斑,抄检大观园后,晴雯、司棋等丫鬟被逐出贾府后,宝玉也是一番神伤,甚至感叹嫁了人的妇人比男人还要狠,就像死鱼眼睛一样黯淡无光。

宝玉曾经跟袭人说过自己如果化成灰被风飘散以后,就再不管不顾了,但是对于这众多女儿们他是希望一直能够留在自己身边的,大家无忧无虑,结诗社行酒令,如此长久,多么快活。

对于科举考试和仕途经济,贾宝玉是极其抵制的,他对于四书五经也是厌烦的,无论薛宝钗还是史湘云,规劝他多在世务上用心都遭到了他当即的「狂怼」,他跟黛玉引为知己,也是因为黛玉从来不跟他说这种混账话,也正是因为这种价值观念的不统一,八十回后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的时候,才会引来宝玉的心灰意冷,甚至悬崖撒手,遁入空门。

即使贤袭人娇嗔箴宝玉,那也是宝玉跟袭人初试云雨情后认为她大不一样,对袭人有着依恋和不舍,担心袭人赎身离开贾府而随口的应承,其实宝玉对于仕途经济的厌恶是根深蒂固的,他对于袭人规劝不能说些离经叛道的话语,也只是口头答应,而实际上他在之后一点没少说,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宝玉身上最可贵的叛逆精神如果能轻易被改变,作者塑造他为主角又有什么意思呢,怎能抒发作者心中之抱负,又怎能扫除作者胸中之块垒呢?

其实【西江月】里所说「腹内原来草莽」也是指的宝玉对于八股文章的不热衷,并不是对他才华的否定,试才大观园的时候,宝玉的表现已经足以说明他的才情,后来跟众多女儿们于诗社里所写的诗词更是足见其文采。

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

贾宝玉有着对于国贼禄蠹的天然鄙视,认为他们是沽名钓誉之辈,即使他再亲近宝钗、湘云,面对她们热衷仕途经济,也是毫不犹豫地讽刺;同时他对于封建礼教更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驳斥,他认为「文臣死谏,武将死战」这种所谓名节也是他们的故弄玄虚,这种超前的思想真体现了红楼里可贵的启蒙价值,而宝玉的行为怪诞,性格乖张,也溢于言表,他不怕别人的非议和诽谤。

这是作者对于魏晋风骨的一种致敬,如果曹雪芹真是红楼一书的作者,那么他的字梦阮,可以理解为他对名士阮籍的仰慕,在他的笔下,那种超凡之思也会涌动出来,贾宝玉就是他的精神寄托,贾宝玉在书中的所作所为,正是曹雪芹理想中得。

贾宝玉在贾府鼎盛时期他纵情于诗词歌赋,没有去参加科举考试,也就是所谓的「富贵不知乐业」,宁荣二公之灵希望他迷途知返,宝玉没有完成好家族富贵的传承,而八十回后贾府大厦倾倒之时,贾宝玉将会十分落魄,按照脂批所示,贾宝玉甚至沦落成乞丐,「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这就是宝玉于贾府败落后的真实生活写照,在严寒的冬天,他只能通过粗劣的饭菜充饥,都没有像样的御寒之物,只能用破烂之毡,富察明义的题诗更是写出了「王孙瘦骨嶙峋」,这说明宝玉的境遇非常之惨,饿得皮包骨头,瘦弱得可见骨骼,这跟前八十回宝玉的锦衣玉食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袭人所说的总无可吃之物,从后文看来,更是一种讽刺!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所以第二首【西江月】里写的「贫穷难耐凄凉」,正是原稿八十回后里宝玉落魄之状,就连作者也发出了感慨,在条件优渥的时候,贾宝玉没有珍惜时光,积极上进,所以落得个辜负年华,对于家族振兴没有帮助,朝廷更是不需要这样的「庸才」。

宝玉是个理想主义者,从他的一系列行为就可以看出来,从他一直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也可以看出来。但现实又非常残酷,他再不情不愿,最后跟他结为连理的还是薛宝钗,金玉缘成而木石盟毁,理想和现实的交织之下,宝玉分裂了,在那样的大环境之下,宝玉出身富贵,没有把豪门的富贵延续下去,他就是无能和不肖的,他对抗正统,其结局太过悲戚,又何尝不是透露着作者的无奈和惋惜呢?

【西江月】第二首的最后两句乃是「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难道这真是作者的肺腑之言吗?非也,这不过是屈从于社会现实罢了,在作者的理想之思下,他很希望能跟贾宝玉一样,追求个性的奔放和行为的自由,他不愿被封建礼教所荼毒,这是思想的解放,也是积极的探索;然而作者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种叛逆精神虽然可贵但不可行,还是要循规蹈矩,追求所谓的时务通达,宝玉在万念俱焚的时候,选择悬崖撒手,出家做和尚,那又是怎样的心境呢,那块下凡化为通灵宝玉的石头也将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再无灵性。而悲剧或许是永恒的,无限循环,周而复始,这不正是红楼一梦的呐喊和彷徨吗?

「红楼情未了,石头传奇长」,纵横点红楼系列原创文章,欢迎大家的赏悦和支持,创作不易,敬请尊重,未经允许,请勿在任何其他平台发布本文,如有侵权,必究责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