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回归中国传统来认识妖怪——【妖怪说】读后

2024-02-06文化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小时候,妖怪其实并不像作者在本书前言里所描绘得那样「慈眉善目」。对于绝大多数小朋友来说,这个词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电视剧里习得。但是,哪怕唐僧师徒在小雷音寺前遇到的一干植物成精,只有吟诗作对之雅,绝无取人姓名之虞,但这个词在老百姓口头多为詈语,称呼对方为妖怪几乎可以和问候对方亲属画上等号。

作者推出这本【妖怪说】,可以说是在【中国妖怪故事(全集)】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初步的整理,也可以视为是为中国妖怪「正名」的一部作品。个人觉得,本作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对妖怪内容的整理和分类,即第六、七、八章。

作者极其广博的阅读量,在这部分内容中得到充分体现。这虽然也得益于此前对全集的整理,但中国古代典籍浩若烟海,涉及神话故事的典籍,除了上古时期的【山海经】【穆天子传】以外,散见于先秦散文、汉晋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中。加之古文献的发掘和整理成果在新世纪不断涌现,从中勾稽出与妖怪相关的故事,并对其进行简单分类和介绍。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妖怪并非我们想象得那样凶恶。妖怪更像是古人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的投影——人分三六九等,有好有坏;妖怪同样不乏善良之辈,有些妖怪的行为举止堪称义薄云天,放在当下甚至可以被授予「感动××」的称号。

类似「三突出」的人物塑造方式,在中国古代运用较为普遍,对于妖怪塑造来说也一样。相貌姣好的女子,可能成为一段「人鬼情未了」佳话的主角,也有可能引发「女人是祸水」的批判。相比之下,相貌堂堂的男性,绝少成为反面角色。当然,绝大多数妖怪外形还是异于常人,这一点自【山海经】开始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样板,后人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各种形象的妖怪蔚为大观。

对于作品其他部分,可以说在蹚出新路方面,作者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这些对于妖怪成学,进而产生系统性的研究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不过,有几个问题我认为存疑。一是妖怪的定义,其中作者将「小说中想象的角色」排除。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山海经】【穆天子传】,还是先秦散文,很多学者是倾向于用研究小说的一些办法来做研究的。自汉代以降,相关作品绝大多数都被划入小说的行列,缘何在明清神魔小说成熟之时,却将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形象剔除在外呢?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和我提的第二个问题相关。对于日本妖怪学的兴起和兴盛,我也表示有些艳羡同时不服气。但要看到的是,日本妖怪学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历程,才在一代又一代的研究学者手中逐渐成型。况且,在此之前,鸟山石燕等画家已经完成了对日本妖怪的初步整理,可以说,这个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数百年。

相较之下,妖怪在中国大抵还是人人喊打的角色。即便这部作品中介绍了如此多的善良妖怪,但提起这个词,我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仍然是「画皮」这个角色。从文化根基来看,日本妖怪学之所以有兴起的机会,在于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化妖怪,在故事演变过程中已经脱离了单纯善恶的概念,如河童、猫又等,这样日本利用漫画创作的优势,很容易将之改造为人见人爱的可爱形象。相比之下,如果现在我们来组织所谓的「妖怪节」,可能绝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鬼屋一般的存在,门口甚至要挂上「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牌子,如果照搬日本的形式来落地,恐怕很难形成正向的结果。

回到第一个问题来说,作者排除小说里妖怪的形象,可能是受日本妖怪学的影响。但个人认为,我国的妖怪学未必要像日本那样,着急走大众化的路线。正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反对用简单的「四体论」来套古代典籍和作品那样,我们的妖怪学也可以走出一条带有本土特色的道路。确立研究对象,经得起冷板凳的苦熬,如果能有学者接续努力下去,相信未来国人对本土妖怪的印象会逐渐改观,我国妖怪故事体系中「惩恶扬善」的精神自然也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