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三徙教指孟母三迁,过庭语指什么?

2024-10-25文化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这句诗文出自于东汉末年时期卓越政治家曹操所著【善哉行·自惜身薄祜】一诗中,诗句主要讲述了曹操自认为小时候没有受到过什么良好的家教,以此诗文来感叹自己年幼时没有福气,生来低贱,又孤苦零丁,无依无靠。

根据陈寿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故曹操有出身低贱之叹。

曹操还在诗文中坦诚的告诉世人,自己小时候没有受到过什么良好的家教,叫「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在当时那个年代,「三徙教」跟「过庭语」都是著名的教育典故,那么它们各自都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三徙教】

徙,本义指迁移;所谓的「三徙教」,指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西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街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退进。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孟母三迁是古代著名的教育典故,现代的很多小学生都有学到过,主要讲述了孟母为了教育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三次迁徙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孟母一人带着他,教育他读书成人。然而孟子年幼时就非常聪明,看到什么就学什么,模仿的能力很强。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看到自己的儿子看到什么就学什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避免孟子误入歧途,于是选择了三次迁徙。

最终,孟母将家搬到了学堂附近,于是孟子每天都跑到学堂外面,摇头晃脑地跟着学生们一起读书,并且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孟母的教育对于孟子来说非常成功,孟子后来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的成功,离不开孟母的良好教育,后来人们便以「孟母三迁」视为古代良好的家教。

那么与之相对应的「过庭语」,又讲述了什么样的典故呢?

过庭语,也被称作为「庭训」,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儿子孔鲤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中,儿子孔鲤看到后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孔鲤看到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于是趋而过庭。

孔子看到儿子孔鲤,于是出声道:「站住,学诗了吗?」

孔鲤答:「没有」。

「不学诗何以言?」

意思就是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呢?

于是孔鲤退而学诗。

一天,孔鲤看到父亲站在庭院中,于是又趋而过庭。

孔子再次喊住孔鲤,道:「学礼了吗?」

孔鲤答:「没有。」

「不学礼何以立?」

意思就是不学礼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呢?

于是孔鲤退而学礼。

这就是曹操诗文中所说「过庭语」的故事。

曹操写下这样的一句诗文,主要就是在感叹自己年幼时没有受到过良好的家教,什么「三徙教」啊,「过庭语」之类的,在他这里统统都是没有的。

以至于曹操在年少时,人们对他的风评很不好。只知道年少时的曹操聪明是聪明,但他自幼好飞鹰走狗,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曹操在创业有所成就时,写下「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这句诗文,想必也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告诉人们自己从小就没有什么良好的家教,名声不好也怪不得他。

不过,他虽然自称没有良好的家教,但他本人却非常热爱学习。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注释过【孙子兵法】。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