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石头也能变艺术,古希腊雕塑成就显著,离不开美学的帮助

2024-04-03文化

文|启乐说

引言

古希腊的雕塑艺术蕴含着丰厚的美学思想,古希腊雕塑作品呈现出的高度的审美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

古希腊的雕塑作品,无论是完整还是残缺,甚至是古罗马仿制品,皆体现出无与伦比的美。

这种美不仅源于大师们超凡的技艺,更源于其所蕴含的美学观念,这一时期的美学领域可谓百花齐放。

城邦国家相对民主的政体,航海和贸易的发展,希腊神话的温床,温和适宜的气候,都为古希腊艺术和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适宜的自然环境,使古希腊人热爱竞技活动,追求健美的身体,孜孜不倦地探求美的奥义。

因而,艺术家们把人体作为审美对象创作人体雕塑,古希腊相对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孕育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哲人得以在此基础上探求美的本质。

随着这种探索的不断丰富与深化,古希腊人的审美情感也发生着变化,继而作用在艺术领域。

古希腊雕塑作品风格呈现出三大历史分期,即由早期古典主义时期到成熟古典主义时期,再到希腊化时期的演变。

对美的不懈追求铸就了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永恒。古希腊雕塑所体现出的和谐、典雅与崇高感,离不开整个古希腊文明时期对美的本质的界定与探讨。

古希腊美学的基本特征是相信美的绝对存在。但关于美存在的根源,或者说美的本体的论证却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古希腊艺术和美学之间可以说是共生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古希腊雕塑艺术的解读,探求其背后的美学观念。

一、早期古典主义时期雕塑的和谐统一

早期古典主义时期的雕塑作品,多为人体雕塑,艺术家们在表现作品时尽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又尽善尽美的人体。

这些形象,或充满古风的微笑,或表现出宁静而严肃的表情,严格遵循着人体的内在结构。

作品大多表现人的裸体形象,体现出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这一时期,以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人为代表的哲学家,探求着以和谐为准绳的美的本质。

公元前6世纪,雕塑作品【荷犊者】十分鲜明地呈现出这种和谐与宁静的特征。

作品表现了一位农民肩背一只小牛犊准备去献祭的情景。该作品虽具有早期雕塑呆板、僵硬的特征,但小牛犊表情生动,农民的双臂也刻画得结实有力,面部带有古风的微笑。

作品遵循着程式化美学原理,充分体现了早期古典主义发端时所追求的较为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

从【荷矛者】的第一个美学范式中,可以看到它对毕达哥拉斯的美在数,在于对称、比例、和谐的美学思想的追寻和发展。

在它的第二个范式中,通过四肢的不同状态,形成两组斗争和对立,即主力腿的紧绷和动力腿的放松、持矛臂的受力和右臂的松弛,继而又将这种斗争状态十分和谐地统一在荷矛者一人身上,使得作品更加鲜活生动。

这与该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美学思想,美在斗争面的对立与一致不谋而合。

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模仿的是自然之真,艺术家们则以反映现实生命为导向,力求逼真,这种写实的追求也是早期古典主义时期雕塑的艺术特色。

在波留克列特斯之后,利西普斯延续并调整了他的关于人体的头身比传统,提出人体头身比例应为1∶8,关于这种规范的应用一直到17世纪仍在延续。

可见这种美学范式,或者说由毕达哥拉斯提出、由波留克列特斯应用于雕塑领域的创作原则,对古希腊甚至其后的人体雕塑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赫拉克利特的斗争带来和谐与美的思想带有辩证法性质。

因而,可以说是赫拉克利特把辩证法的思想引入美学,开启了美的相对性的探讨。

德谟克利特的模仿理论,不仅在古希腊美学中,而且在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二、成熟古典主义时期雕塑的丰富多样

成熟古典主义时期,雕塑领域涌现了菲迪亚斯、普拉克西特列斯等杰出代表。

从菲迪亚斯的帕提侬神庙檐壁饰带,到普拉克西特列斯的【萨提尔】,彰显了成熟古典主义时期的雕塑作品不同于早期古典主义时期之处。

一方面,成熟古典主义时期的雕塑作品进一步发展了早期古典主义时期的合乎比例、尺度、规范的崇高美;另一方面,该时期也出现了另一种饱含情感和内在激情的抒情美。

成熟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风格呈现出典雅、肃穆和个性化、多样化的不同审美趣味。与雕塑艺术相对应,这一时期的美学对于理想美的界定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

菲迪亚斯的雕塑作品具有肃穆、庄严、崇高等特点,他的雕塑作品帕提侬神庙檐壁饰带被当作古典雕塑最完美的范本。

苏格拉底所提出的艺术模仿心灵与生命状态的原则,成为古希腊罗马艺术家们创作的准绳。

亚里士多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认为模仿本身即可带来快感,并在【诗学】中将其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原则。

不同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永恒理念的模仿。

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远远超出了古希腊的美学思想范围,是一种天才的预见。柏拉图所提倡的这种理念,在近代艺术中,得到真正的映照。

三、希腊化时期雕塑的现实主义色彩

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率军征服古希腊,战争给古希腊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古希腊在美学思想和艺术上都产生了新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虽然仍以人体为主,但对人体的表现开始从严肃、崇高,转向关注心灵状态和精神面貌,典雅、优美的艺术形式发展到极致。

新的审美趋向悲剧艺术,也在这一背景下诞生。这种题材的雕塑作品充满着激烈的运动、迸发的力量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该时期斯多葛学派的美善相统一、维特鲁威的将美学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朗吉努斯的崇高理论等都使得希腊化时期对美的本质的探索进一步发展与丰富。

希腊化时期有一件古典主义理想美范本的雕塑作品———【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

这件作品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普拉克西特列斯、波留克列特斯、留西波斯、菲迪亚斯等所创立的人体美的规范,被认为是歌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阿芙洛狄忒被塑造成一个神化了的女人形象:椭圆形的脸形,希腊式鼻子,上身裸露,下身着有衣裙,呈微微扭转的姿态,重心坐落于一条腿上,头、胸、髓形成了S形的曲线美。

阿芙洛狄忒微微扭转,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和谐的上升趋势,显示出了极强的韵律感。黄金比例的应用、简洁的艺术手法使得这件作品尽管失去双臂,仍协调统一。

这种对对称、比例、适度和内在美的追求,彰显出高度的审美性,这也正是【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此外,这件作品的审美创造也可以说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的映照。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与善是统一的,是一个完整性概念,在艺术作品中即表现为生动的完整的有机的整体。

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成熟古典主义时期的美学家,但艺术作品映照前人的美学思想也是屡见不鲜的。

虽然艺术与美学思想存在共性,但它们之间并不总是同步的,而是彼此照应但具有各自的发展轨迹的。

希腊化时期的最伟大的悲剧艺术在雕塑上的体现,当首推【拉奥孔】。

这组金字塔式群雕以其细致的刻画和强烈的悲剧情感而备受瞩目。雕塑题材取自特洛伊之战中拉奥孔因告诫特洛伊人不要将木马拖进城而遭到雅典娜的惩罚的故事。

作品表现的是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巨蛇缠死的情形。

雕塑中,拉奥孔作为主体位于中间部分,身体因想要摆脱缠绕而进行着痛苦的挣扎。手臂和躯干上的肌肉,面部的表情都因这种恐惧和挣扎而扭曲。

两侧的儿子,分别以惊恐和痛苦的姿态进行着反抗,父子三人的动作相互呼应,使得作品紧张和悲剧的气氛更加浓烈。

作品主题区别于早期古希腊雕塑的优美,表现的是主人公受到折磨时的痛苦与挣扎, 这与早期古希腊雕塑所提倡的典雅、肃穆美相去甚远。

该类题材的创作是与斯多葛学派所提倡的美善统一的理念相呼应的。该学派认为一切善的都是美的,精神美的本质可以通过形体表现出来。

在造型和整体结构上,【拉奥孔】虽然充满着张力,但也严格遵循着一定的比例。

比例不仅在于人体的造型,更在于各部分之间结构、布局的和谐,这种和谐呼应着维特鲁威所提倡的美在对称、比例、结构的思想与艺术实践原则。

同时,雕塑中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感和悲剧性色彩,与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提出的「崇高显示出巨大的情绪的激荡」的印象相和,蕴含着「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和强烈而激动的情感」。

这种崇高感的激荡与【拉奥孔】表现出的悲剧性带给人的震撼异曲同工。

但这件作品所传达的悲剧美,是否如亚里士多德所论,可以实现通过作品动态的传达,以恐惧和怜悯的情感,净化观者的激情,我们不得而知。

希腊化时期的雕塑艺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到了极致,其所展现出的合乎比例的理想美,充满悲剧色彩的崇高美,都是该时期美学思想的映照。

这一时期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使得美学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维特鲁威的建筑六范畴及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应用,不仅影响了希腊化时期的雕塑艺术,而且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

朗吉努斯的崇高观,虽然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古典美的原理,但扩大了希腊美学思想的范畴。这些理论丰富了希腊美学和雕塑,也使其影响进一步深化。

四、结语

莱辛在【拉奥孔】中指出,古希腊艺术中,「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和表现的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

古希腊人把美作为艺术的最高目标,也是雕塑艺术的最高律令,美学所探讨的也正是通过反思判断等手段找寻美的本质规定性。

这一时期,对美的基本概念的探讨,从毕达哥拉斯的数与比例、苏格拉底的模仿,到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

都根植于欧洲美学思想中,为美学建立了基本的范畴体系,决定着西方美学的发展。

古希腊雕塑家将对美的理想的追求物化到以人体为主的雕塑作品中,使之得以直观体现。

随着古希腊时期美学思想的发展,雕塑艺术也在不断丰富与变化,并为欧洲艺术提供了一种理性规则的古典美范式,这种以和谐、静穆、伟大为最高标准的艺术范式,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仍被奉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