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82【道德经】第47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2024-06-17文化

原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简译:

· 不出 户, 知天下;不窥 牖, 以知 天道。

人们往往依赖视觉与听觉等感官接触去了解世界,获取真知;然而人的感官是有局限的,思想容易被外部环境所蒙蔽,本性容易被不同的感触所牵绊,内心在欲望与杂念的漩涡中沉沦;以致于目不能见视觉之外的奇景,耳不能闻听觉之外的天籁。

所以,老子给我们的建议是:

其一,专注恒久的保持一种心无杂念、寂然无声的「冥想状态」,以感悟那「虚无缥缈」之中所蕴含的信息;

全神贯注地观察、体悟宇宙万物之独特特征及其间的千丝万缕,从而洞悉它们存在的真谛。

其二,坚守清静自然的生活态度,笃定守护 身心的健康平衡。

万物都一起蓬勃生长,我们得以洞察其周而复始的奥秘。

其三,秉持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的理念,通过推己及人和类比推理等方式,深入了解世间万事。

——简而言之,我们应努力使心灵归于安静,不要让精神被嗜欲充斥搅扰……

· 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缺少了充沛的精力与安静的心,也不过是走马观花,难得其要。

又如身处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似乎瞬间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个角落,轻击键盘便可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而事实却是,我们被淹没在了数据洪流与信息碎片之中;精力被无情的损耗、美好的宁静被剥夺;曾经日常生活中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家庭琐事以及子女的教育,也变得如同泥沼般沉重,工作萎靡、健忘;家庭生活也失去了往日的温馨;而子女的教育更是让我们倍感焦虑。

这也是「其出弥远者,其知(智)弥少」的道理吧,我们越是远离大自然,越会增添无尽困扰。

·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为而成。

让我们努力地追求内心的宁静,切莫让嗜欲的狂风与信息的碎片飞舞肆虐,扰乱我们精神的净土……

一个精气充足且归于宁静的人,仿佛融入了大千世界的怀抱,与万物和谐共鸣,从而汲取自然能量的滋养,使自己充实而丰盈。这样的状态,可以使人洞察事物兴衰的奥秘,领悟世间万象的法则,获得深刻的启迪与领悟!

那些心明眼亮、通达世理的开明之士和管理者深谙此理。所以,他们无需刻意而为,也能洞悉天下大势;无需感官接触,也能判断事物的来龙去脉;他们懂得销除人为干扰、不违背事物运行的普遍规律,天下便自然和谐顺畅。

引用【文子】片段:

☆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日月失行,薄蚀无光;风雨非时,毁折生灾;五星失行,州国受其殃。

○人的耳目如日月,血气如风雨。日月失去了运行的规律,就像受到侵蚀而暗淡无光;风雨不按时而降,就会毁坏万物而发生灾害;五星不按秩序运行,州国就会遭殃。

☆天地之道,至闳以大,尚由节其章光,授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熏而不息,精神何能驰骋而不乏,是故,圣人守内而不失外。

○天地的能量恢宏而广大,尚且节约其光明,以守护其精气。人之耳目,怎么能久熏于声色而不衰退?精神怎能长时间消耗而不困乏?因此,通达之人内守精神又不使耳目等外在器官沉迷声色。

☆夫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藏者,人之精也。血气专乎内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则耳目清而听视聪达,听视聪达谓之明。

○血气,也即精神就是人的气色,是人体的精华;五脏则是贮藏精神的地方。血气专一于体内而不使外散,则胸腹充实而嗜欲少,嗜欲少则耳目清晰而听视聪达,听视聪达的人就会思想开明、通达事理。

☆五藏能属于心而无离,则气意胜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不散,以听无不闻,以视无不见,以为无不成,患祸无由入,邪气不能袭。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

○五脏健康则能精神专注不涣散,则精力充沛能抵御不良嗜欲,精力充沛又能保持专注的人,听可以深刻领悟,看问题透彻清晰,做事情精神抖擞,专注仔细,成功度高。祸患、危险也会及时感知而避讳。

所以,嗜欲、贪求多的人,会耗散精气,真正有益的收获必然很少。

且思想被太多的见闻充斥必然难以专心而少得真知。

☆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血气者,五藏之使候。故耳目淫于声色,即五藏动摇而不定,血气滔荡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故圣人爱而不越。

○人的孔窍,是精神的门窗、视听的通道;血气是负责五脏运行的。故耳目过分沉溺于声色之中,则五脏就会动摇而不安定;

血气滔荡不停息,精神就会驰骋外散而不能内守;

祸与福就在眼前大如山丘,也没有能力发现。

所以,明道之人爱惜精神而不使其外散。

☆圣人诚使耳目精明玄达,无所诱慕,意气无失清静而少嗜欲,五藏便宁,精神内守形骸而不越,即观乎往世之外,来事之内,祸福可足见也,故「其行弥远者,其知弥少。」以言精神不可使外淫也。

○圣人精诚故使耳目精明深奥通达,不被任何外物所诱惑,

意气不流失清静无为而少嗜欲,五脏便会安宁,精神内守不使身心过劳。就可以从过往历史中领悟得经验教训,也可以预知未来之事,祸患与福运都可以感知。所以说:「走得越远,真正的获得反而更少。」这是说不可使精神过度分散、消耗啊!

☆老子曰:精神越于外,智虑荡于内者,不能治形,神之所用者远,则所遗者近。

○老子说:精神被外在事物搅扰,内心充斥各种智巧思虑,是不能专心致志的,精神专注于名利、酒色、风景等身外之物,则真正有益身心的事物反而遗失了。

☆故「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you,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此言精诚发于内,神气动于天也。

○故「足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之事,眼不望窗外,就能知道未来的趋势,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这是说真正的人生智慧来自于内在的灵性。

注释:

【弗】 字并不是简单的「不」的含义,否则直接用「不」就好了。

如图:

甲骨文,「弗」字,像绳子捆膀物体,或表示绳子捆膀箭支、矛、兵器等,表示休战。引申为:约束、限治、停止、(不如何如何...);

引申:因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而限治、停止自己的行为。

相对的,因万事万物有自然、自己然、自平衡的能力;所以限制自己,不过多干涉、影响!(如:生而弗有,为而弗志也...)

————

「弗」字加个「人」字旁,是不是说:能够克己的人,才算踏入了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