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清明将至,牢记1不买、2要做、3要吃、4要忌,遵循传统,祈福安康

2024-04-01文化

清明节,古称「寒食」,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据【左传】记载,晋文公为悼念忠臣介之推,特设此节。介之推因不愿受封赏而隐居山林,晋文公为逼其出山,放火烧山,不料介之推与其母抱树而死。为表哀思,晋文公下令每年此时禁火寒食,故有「寒食」之称。至唐代,寒食与上巳、清明三节合一,清明节正式定型,并沿袭至今。

清明节的诞生,是古代农耕文明与自然节律和谐共舞的产物。清明时节,正值春耕大忙之际,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在祭祖扫墓的同时,也进行春耕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时期,气温适中,雨水充沛,既利于农作物生长,也为人们外出踏青、扫墓提供了便利条件。于是,清明节便成为了人们祭祖、缅怀先人、亲近自然的重要时刻,实现了人与自然、生与死的深情对话。

清明扫墓,又称「祭扫」、「上坟」,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携带祭品、香烛,清扫墓地,修剪墓旁花草,以示对先人的尊重与怀念。祭祖时,焚香、献花、敬酒、诵读祭文、鞠躬行礼,一系列庄重肃穆的仪式,传达出对先人的深深敬仰与无尽思念。这种仪式感,不仅是对个体生命源头的追溯,更是对家族血脉延续、孝道伦理的传承。

清明将至,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除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习俗之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些特定的禁忌与习俗,旨在保持身心清净,祈福纳祥。以下便是清明节期间应牢记的

「1不买、2要做、3要吃、4要忌」

,遵循这些传统智慧,有助于营造安宁祥和的节日氛围,祈愿一年四季皆平安,为家人添寿增福。

1不买:忌买鞋。

民间有言,「清明不买鞋,买了鞋就‘邪’」。这里的「邪」字谐音「鞋」,寓意避开不吉利之事。清明节是祭祖追思的严肃日子,人们认为此时购买鞋子可能带来不祥之兆,故应避免在这段时间内购买新鞋,以减少潜在的负面影响。

2要做:祭扫与踏青

祭扫先人,清明节的核心习俗便是祭扫先人,以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敬仰。提前准备祭品,如香烛、纸钱、鲜花、食品等,到墓地清理杂草、擦拭墓碑,焚香烧纸,向先人鞠躬行礼,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深深哀思与虔诚祭奠。

踏青出游,清明时节,大地回春,草木葱郁,是户外活动的绝佳时机。全家人一同踏青,赏花观景,呼吸新鲜空气,既有益身心健康,也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古人有「插柳」、「荡秋千」、「蹴鞠」等游戏活动,现代人则可选择野餐、徒步、放风筝等形式,享受春光,放松心情。

3要吃:特色食品

1:青团。青团是清明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尤以江南地区最为盛行。它是用新鲜的艾草汁(或使用浆麦草、鼠曲草等其他春季时令草本植物榨汁)混合糯米粉,制成翠绿色的外皮。内馅通常为甜口的红豆沙、黑芝麻、莲蓉等,也有咸口的如春笋咸肉、蛋黄肉松等。青团蒸熟后,外皮软糯,带有淡淡的草本清香,内馅甜而不腻或咸鲜适口,既符合清明节时令特点,又蕴含着对春天和新生活的美好寓意。

2. 艾粄。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节必备的传统小吃。制作时同样采用新鲜艾叶捣烂取汁,与糯米粉或粘米粉混合,揉成面团后包入甜或咸的馅料,如花生、芝麻、白糖、红豆等,然后蒸熟。艾粄色泽碧绿,口感软糯,带有艾草特有的香气,有祛湿、暖胃的保健功效。民间有「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的说法,反映出艾粄在清明时节的食用习俗及其被赋予的健康寓意。

3:馓子。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尤其在北方及部分南方地区,是清明节常见的传统食品。它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经过和面、搓条、盘绕、油炸等步骤制成。炸好的馓子色泽金黄,形状细密,口感酥脆,既可作为祭祖供品,也是亲友团聚时的共享美食。清明食馓子,既有对祖先的缅怀之情,也象征着生活的富饶与美好。

当然,清明节的传统食物不止于此,还有诸如子推馍、薄饼、暖菇包、桃花粥、紫笋茶等地方特色美食,各地民众根据本地习俗和偏好,会有不同的选择。

4要忌,避免不适宜行为

忌嬉戏打闹,清明节是缅怀先人的庄重场合,扫墓现场应保持肃穆,避免大声喧哗、嬉笑玩闹,以免对亡者不敬。

忌穿鲜艳衣物,扫墓时应穿着素雅、整洁的服装,避免过于鲜艳的颜色,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忌食荤腥,部分地方习俗认为,清明节不宜大鱼大肉,应以素食为主,尤其是扫墓当日,以示对亡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敬畏。

忌晚归,按照传统观念,清明夜晚阴气较重,故应尽量避免夜间出行或逗留野外,尤其是孩子和体弱者,以防受邪气侵扰。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

点赞,转发,关注

,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