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老话:「端午3不做,不富也安康」,3不做是指啥?传统习俗莫忘

2024-06-11文化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龙舟节,其起源悠久,蕴含深厚的文化意涵,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此节日的诞生,既有纪念忠诚爱国诗人屈原之说,亦有祛病防疫、祈福安康的传统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忠诚、爱国精神的颂扬以及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

端午节最广为人知的起源故事,当属纪念战国时期 楚国大夫屈原 屈原 ,一位才华横溢的爱国诗人, 因遭谗言被贬,眼见国家衰败,无力回天,遂抱石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百姓闻讯,悲痛不已,纷纷划船江上,投食入水,以防鱼虾侵扰屈原遗体,这一行为演化为后来的赛龙舟与包粽子习俗。 唐代文秀 有诗云: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此诗深刻表达了后人对屈原高尚情操的缅怀与不平之鸣。

除却纪念屈原,端午节还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古人认为五月为 「恶月」 ,五日为 「恶日」 此日阴阳相争,邪气盛行 。因此, 家家户户挂艾草、菖蒲于门楣,饮雄黄酒,佩戴香囊,保佑家人平安 。宋代词人 欧阳修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中写道: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描绘了端午时节人们沐浴更衣、共饮菖蒲酒,以清洁身心、祈求健康的风俗场景,展现了节日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端午节 最具特色的活动非赛龙舟莫属。 龙舟竞渡 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更是团队协作、勇往直前精神的体现。鼓声震天,桨影翻飞,龙舟如箭般破浪前行,象征着人们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困难无畏挑战的态度。明代 边贡 【午日观竞渡】 诗云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诗中生动再现了龙舟竞渡的壮观景象,以及民众对于这项传统活动的热爱与参与热情。

一、 忌说「端午快乐」 端午 之际,不同于春节的普天同庆,此日更倾向于祈福避祸。古人认为农历五月为 「恶月」 ,五日为 「凶日」 ,因而端午并非纯粹的欢庆之时。正如明代 刘伯温【端午即事】 诗云: 「屈子沉江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诗句中透露出对屈原悲剧命运的哀叹,也暗示了端午不仅仅是庆祝,更是对忠诚与牺牲的深沉纪念。因此, 「端午安康」 代替 「端午快乐」 ,不仅是一种语言习惯的转变,更深层地体现了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对健康的祈愿,以及对心灵安宁的追求。

二、 忌下河游泳 端午时节 ,民间传说中有 「水怪 」出没,加之古时卫生条件有限,河流中易滋生疾病,故而有不下河游泳的习俗。宋代 苏轼 在其 【浣溪沙·端午】 中写道: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里虽未直接提及禁泳,但描述了 端午佩戴五彩丝线、艾草小符 等习俗,反映了古人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和对邪气的防范。不下河游泳,实则是对生命安全的保护,寓意着在这一天里,远离危险,确保家人安康。

三、 忌举办喜庆活动 。端午节的 忌讳喜庆 ,源自古代对这一天的特殊认知。 【荆楚岁时记】 记载: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浴兰 意味着净化身心,而非庆祝 。唐诗中 王维 【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虽非直接写端午,但其中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表达了对特定时刻庄严性的重视,间接反映了古人对节日性质的区分, 认为有些日子更适合静心养性、祈福避祸,而非大肆庆祝 。端午不办喜庆,是对传统智慧的遵循,旨在维护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携手同行,于古韵今风间寻觅智慧之光。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千年积淀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传承不息。在此, 月下词 诚邀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揽胜。望君常顾,于此间,我们一起,聆听历史的低吟,续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