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古人平时怎么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吗?其实并不是我们想的这样

2024-03-30文化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 ,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 阅微札记

编辑 | 阅微札记

引言

提起文言文,或许是很多人学生时期的噩梦,上课时间最怕老师下一秒就抽查文言文的背诵情况。

因为在大部分人眼中,整篇文言文通读下来,不仅十分拗口,而且还不好理解。

可即便是如此,文言文的存在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单单只具有传承的意义,还含有很多的历史文化。

但除了这些重要意义之外,也有不少人对古人是否用文言文交流产生了好奇,难道他们不会觉得有些难以理解吗?

古代人都是如何讲话的?

试想一下,如果现在的人们都在用文言文交流的话,那将会是怎样一种场景,估计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和适应。

因为文言文不像白话文那样容易理解,有很多字组合在一起后,所表达的意思并不是简单明了的那种,反而能解释出多种意思。

这一点只要是学习过文言文的人,其实都深有体会。

但这一现象要是放在古代,可能就没有人会觉得有难度。

毕竟这文言文是古人发明的,他们自然是信手拈来、出口成章。

可事实上,古人们自己生活并不是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也是跟现在一样都是用的白话文,只是说当时的文字并没有那么多。

唯一一点不一样的地方,其实就是他们虽然口头上一直在用白话文进行阐述以及交流,但在记录下来的时候,是在用文言文进行书写。

虽说意思上大体是一致的,但要是单看文字纪录的话,明显是文言文显得更「高大上」一些。

这就像鲁迅笔下的的孔乙己一样。

他生活在一个白话文已经常态化的环境下,可说被纪录下来的更多是有关文言文的表达,尤其是那句「者乎者也」,相信很多人仍还记得。

同时还有古时的一些皇帝,他们和大臣进行交流的时候,一般也是选用白话文,批奏折的时候也是同样。

例如朱元璋以及雍正皇帝,便是最好的代表。

他们二人在古时就经常直接用白话文,去下达一些命令。

毕竟要是一直用文言文交流的话,可能一次上朝也解决不了太多的问题。

不仅听的人不能第一时间明白其意思,就连一旁记录的人,都很难明白其说的话究竟是哪几个字,万一撰写错了会错了意又该如何是好。

所以就连皇帝都经常用白话文交流,那更别说是普通的老百姓了,也是一样的使用白话文。

毕竟像这些百姓有很多都是没有文化和学识,像文言文这种不好理解的,自然是不会一直受用的。

尤其是到了宋朝之后,白话文跟现在基本上相差是不大的。

而那个时候也出现了现在人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评书人,以及那些一些比较有趣的话本,基本上都是使用白话文。

可即便是这样,也不能肯定的说,要是现代人回到古时候,就能瞬间融入当下的生活以及他们的说话方式。

因为虽说用的都是白话文,但还是会有些差别在的。

毕竟白话文也是一步一步沿袭至今的,但在古时不像现在的文字这样明了。

而且还有最不一样的的发音问题,也占其中很大的一部分。

分别也是从「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一点点的发展的。

其每一个过程的发音跟现代文字的发音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可能跟现在的闽南语、客家话,在发音上有些相似之处。

所以真要是「穿越」过去的话,也不一定能真的跟古人交流起来。

但于此同时对于白话文的使用,不少人还是深表疑惑,为什么白话文如此的简单易学,古人们为何还要继续使用文言文呢,。

为何不直接选用白话文做文章呢,不是更能理解?

为什么不摒弃文言文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文言文,其实在古时是被用作一种书面用语来使用的。

除了一些诗人之间会用来交流之外,最大的使用都体现在了书面上。

最在出现的时候,是在先秦时期,当时为了简化语句,去掉很多多余的修饰词,所以才有了文言文这一说,但同时这最主要的目的其实就是要简化书写成本。

简单点来说,就是因为先秦时期并没有纸张这一说。

想要记录点什么就必须要在竹简上进行刀刻,可以说是十分不便。

再加上像一些重要人物来往的一些书信,要想保留下来,光是用白话文做纪录的话,可能一封都要用掉很多竹简,其背后撰写的成本要高出很多很多。

一本上百万字的书,最后可能需要一整车的竹简才能誊抄起完成,要想看完的话,估计都要翻看好长一段时间。

而且当时竹简都算是比较奢侈的存在了,是根本不够纪录的。

可为了将这些历史记载,古人们只能继续选择其他能够代替竹简的东西,例如纺织品、铜器等身上了。

但这总归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古人们后来也在一次次记录的过程中发现,原来现在还能用过检缩减用句,减少字数的方式,一样能把原本的故事说明,而这才有了文言文的出现。

同时,有了文言文的存在后,几句话可能就直接将整段故事全部阐述,节省了很多纪录的时间,也不用将全部的话一一誊写。

而之所以当时不使用白话文做纪录,除了要真实面对成本问题之外。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白话文变化非常的快,每个朝代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些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读音上面。

也正因如此,当时才没有选择用白话文,就怕在过个十几二十年之后,就没有人认识这用白话文书写的文章究竟是在表达何意了。

而反过来看文言文的话,不管时间如何变化,朝代如何变化,文言文的整体含义的是没有改变的。

只是说,可能会在某个用词上多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但最基本的意思是没有改变的,所以不会发生十几年过去之后,人们就读不懂里面的意思了。

这一点其实跟现在学习文言文是一样的。

虽然有的只是短短的几句,但翻译之后其表达的意思就瞬间会让人明白当时是发生了什么

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在东汉时期有了造纸术之后,古人们并没有摒弃文言文的原因之一,还仍旧使用这样的方式在纪录着什么。

而古人们也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是「言文分离」,说话的时候用白话,纪录的时候用文言文,做到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结语

从这了解中也能看出,我们现在之所以能解读过去的历史和文字,文言文的出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那些想要表达的含义,其实也是跟文言文的流传离不开关系的。

虽然不会使用这门语言进行正常的交流,但却能从中感受到专属于文言文的魅力。

而且不管是那种表达方式,大家要做到的就是继续传承宣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