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妙香大理:点苍山中和寺

2024-01-20文化

中和寺,坐落于大理古城西面中和峰半腰的松树中,因得名于中和峰,其源远流长,承载了唐南诏国时期至今的悠久历史。这座古老的道教寺庙,如同苍山十九峰的中心,傲然屹立,见证了时光的变迁,宛如历史的一本厚重的经书。

寺庙初建于唐南诏国时期,可追溯至公元738年至902年。在明代嘉靖年间,中和寺曾经历过一次重建,焕发出新的面貌。然而,清代的咸丰年间,战乱的阴云再次笼罩在这片土地上,中和寺再次被摧毁。经过沧桑岁月的洗礼,仅存的凌霄宝殿和聚仙楼见证了历史的曲折,成为中和寺的珍贵遗迹。

寺内的建筑群主要包括凌霄宝殿和聚仙楼。凌霄宝殿,又称玉皇阁,是一座五开间歇山顶式建筑,坐西朝东。殿内供奉玉皇大帝,两侧则肃立观音菩萨。这座宝殿在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经过重修,延续了中和寺的宗教传统,成为信徒们祈愿、礼佛的场所。

与凌霄宝殿相邻的是聚仙楼,又称迹翠楼。这是一座四面出檐的二层楼,为寺庙增添了一份古朴而雅致的氛围。聚仙楼在寺内的地位愈发显赫,成为信仰者们聚集思考、共同祈福的场所。

寺门前的石龛中,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契此和尚,即布袋和尚。他以大肚子的形象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罗汉,传说自称为弥勒佛显化。在背部墙壁上,嵌着清代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九月九日云南提督偏图【御笔钦题中和山匾题记】的碑刻,详细叙述了康熙皇帝亲自题赐中和山「滇云拱极」的历史经过。这使得中和寺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寺庙,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了皇帝的赐封和时代的印记。

然而,中和寺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在清光绪丙午年(公元1906年),周霞为寺庙题写了「山海大观」的匾额,为寺庙增光添彩。而在民国8年(公元1919年),云南状元袁嘉谷和文人李根源分别在寺后石照壁上镌刻「中和伟育」和「磅礴排界」的石刻大字,再次为中和寺的繁荣添砖加瓦。这些匾额和石刻字,如同历史的镜子,映照着中和寺曲折而丰富的命运。

中和寺的特色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历史,更在于奇特的自然景观。寺庙南面的山涧中,有两块巨大的岩石,形如石门,被形象地称之为「双石门」。两块岩石相对峙,溪水从中流出,仿佛是自然赋予的一处神秘仙境,给人以灵动而宁静的感觉。

寺后的「石上流泉」更是中和寺的独特之处。相传,山坡上曾有一股奇特的山泉,清澈的泉水从一块大石头上流出,被称之为「石上流泉」。这一景观曾是中和寺的瑰宝,然而,遗憾的是,今天已无法目睹这一奇观,只能在史书中留下记载。

中和寺不仅是几种宗教融合的代表,更是一个登高览胜的胜地。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俯瞰苍洱风光的最佳角度。苍山十九峰的中心山峰,东部正前方是中和镇(大理古城)及洱海。站在中和寺,一览水天一洱海、星罗棋布的民居村庄、井然有序的大理古城等苍洱风光,美不胜收。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大理一带的群众纷纷相约到中和寺,参与中国传统的「登高节(会)」,共同欣赏苍洱秋色。

中和寺,如同一本古老而厚重的经典,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传承着宗教的信仰。在风云变幻的岁月中,中和寺矗立于山巅,是一座不朽的精神家园,连接着古往今来的信仰与景观,永远闪耀着历史与自然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