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宝树春风文学周谈科幻:孙悟空的毫毛变猴子,就有科幻的影子

2024-04-27文化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茜

4月25日下午,作为「春风文学周」的重要活动之一,一场以「中国科幻的源流与未来」为主题的钱报读书会在浙江文学馆一楼多功能厅举办,浙江籍科幻作家宝树从世界科幻历史出发,剖析中国科幻发展脉络,给现场青年学子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讲座。

宝树,科幻作家,浙江海盐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委员,陕西省科普作协副理事长。著有【观想之宙】【时间之墟】【七国银河】等五部长篇小说,中短篇作品发表约百万字,结集出版多部。主编有科幻选集【科幻中的中国历史】【中国体育科幻精选集】【未来亲子档案】等。屡获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主要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十余种外文出版。译著有【造星主】【冷酷的等式】等。英国当地时间3月29日下午,2024格拉斯哥第82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公布入围名单,宝树凭借作品【美食三品】入围「最佳短篇小说」。

「科幻」到底是什么?世界科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它又给中国科幻带来了哪些影响?让我们和宝树一起,揭开科幻文学的神秘面纱。

【1】科学是科幻的地基

说到科幻小说,首先要弄清的「什么是科幻」这个问题。「科幻一般是基于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它像科学一样具有可认知性、系统性和自治性,能够让大家领略到科学之美,如同科学论文一般。」宝树说,科幻能够打开一个可能性的空间,让不可能变得可能,「比如去外星球漫游,目前来说可能不是很现实,但科幻世界中这又是很普遍的事。」

实际上,科幻作品不是新兴事物,从古至今,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科幻的影子,今天很多作品中的想象也和以前神话传说有相似之处。宝树以【西游记】为例说明了这点,「你看孙悟空,拔根毫毛吹口仙气,这根毫毛就可以变成猴子,和现在的克隆人差不多。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和现在的光速飞行一天地球过去一年差不多。」

但宝树也指出,不能单纯将神话传说等同于科幻,「科幻需要科学知识支撑,比如,克隆技术不是凭空复制,而是需要以生物体的毛发、细胞为基础。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则是基于速度越快时间越慢的原理。」

【2】科幻是通向科学之美的桥梁

「科学的发展本身有个过程,科幻发展也必然不是一蹴而就,人们对科学的认识自然会体现在文学里,因此在古老的时代有很多具备科幻元素的作品,如普鲁塔克的【论月面】、琉善的【真实的故事】、【列子·汤问】、莫尔的【乌托邦】、开普勒的【梦】等。」宝树从【亿万年大狂欢:西方科幻小说史】【科幻小说史】等聚焦科幻小说发展脉络的作品出发,详细介绍了世界科幻文学的源流。

随着时间向近代推移,科幻小说日益增加,背后有哪些原因?「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开始,西方的科学开始飞速发展,出现了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巨人。科学逐渐改变世界,也改变了文学。」宝树介绍,尤其是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工匠开始失业,社会开始爆发一些捣毁机器的运动,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问世,「这部作品中有对科技的好奇与向往,也对反思了科技发展可能造成的失控,这部小说提出,人类的科学可能会反过来威胁人类的发展,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这种失控是真实存在的,至今我们仍能感受到核武器、克隆、基因编辑、AI写作等科学技术失控带来的危害。」

此后,爱伦·坡、凡尔纳、威尔斯等科幻作家相继出现,世界科幻迎来「黄金时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进入科技大发展时期,量子力学、相对论、生物科技等相继涌现,科幻文学也迎来大发展,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创办世界第一份专业科幻小说杂志【惊异故事】,在这本杂志中,根斯巴克将这个已经存在近百年,但始终缺乏自觉意识的文学品种定名为‘Scientfiction’,后来,这个名称演化为‘Science fiction’成为固定名称。这本杂志上开始登一些科学的想象和故事,以美国为首的国家逐渐聚集起一批科幻爱好者,科幻的黄金时代由此出现。」

【3】中国科幻力量快速崛起

将目光转向中国,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技和文学作品的传入,中国科幻取得了较大发展,「晚清时期,中国科幻开始起步。二十世纪初,还在日本留学的鲁迅从日文转译了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地底旅行】。这两部作品在中国科幻史上扬名,不仅仅是因为鲁迅成为中国文坛的大人物,更是因为这两部作品代表着科幻的前沿。在【月界旅行】译本前言中,鲁迅写道: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意思是,科学小说能够潜移默化提高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具有一定启蒙价值。」

宝树指出,以鲁迅转译为起点,晚清时期涌现了大量「科学小说」,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海天独啸子的【女娲石】、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谭】等,这些科幻小说大多数都是以章回体、演绎体的形式呈现的,其中一部分还在历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盛极一时。随后,他介绍了民国时期的科幻创作,比如1917年朱敏娴的【女博士】、1933年老舍的【猫城记】等,「【猫城记】故事的主角全是猫,猫城里有猫人,因为类似于‘鸦片’的迷叶,猫人的文明逐渐没落。这部作品对社会现实有批判价值,可视作中国早期科幻作品的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郑文光的【从火星到地球】成为中国大陆的第一篇科幻小说,这也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高潮到来的标志,但以【从火星到地球】为代表的小说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相对简单,被视作「科普式科幻」,有一定局限性。此后,乘着‘四化建设’东风,中国科幻创作再次被推向高潮,该时期代表作品包括叶永烈的【世界上最高峰的奇迹】【小灵通漫游未来】、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等。

从过去走向未来,中国科幻正呈现出全新面貌——【科幻文艺】正式更名为【科幻世界】,成为中国科幻的阵地;刘慈欣、韩松、何夕、王晋康等新生代科幻作家群崛起;科幻题材的巨大拓展、科幻平台和奖项增加……宝树指出,中国科幻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三体】和【流浪地球】成功后,中国科幻逐渐进入「后三体时代」,越来越多优秀的科幻作品等待被创作、发掘、看见,这也为后来科幻创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