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朝的孟郊,想必大家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到他的【游子吟】,或者是【登科后】,但对于孟郊的生平,以及进士及第之后,真是如他所愿,意气风发,大展宏图的吗?可能,很多小伙伴们并不是太清楚。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孟郊,用韩愈的话来形容,怎一个惨字了得,而用苏东坡的话来形容,他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可怜虫。
孟郊出生于公元751年,这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几年,因为在四年之后,也就是公元755年,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一个人的命运,其实跟这个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少年时期的孟郊,他所经历的,必将是战火纷飞,以及战后的民不聊生。所以,如何生存下去,也就成了当时最大的困难。
在这里,需要交代一下,孟郊,其实人家也是官二代,只不过,老爹是个芝麻官,这微不足道的收入,也勉强让一家人能够果腹。
但就在孟郊十岁那年,不幸降临了,老爹突然离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就压给了母亲裴氏,孟郊是很孝顺的,他也是家里的老大,自然而然要帮助母亲,一起照顾两个弟弟。
可以这样说,年少的孟郊,他很早就体会到了什么叫人间疾苦,世态炎凉,因为,他满眼看到的,都是底层人群,在现实生活中苟且和挣扎。孟郊也有太多的无力感,但此刻,他能做的就是帮助母亲,照料好家人和生活,用并不太结实的肩膀,去扛起生活的重担。
在这个过程当中,唯一让他感觉愉悦的,就是空闲的时候,能够读读书,学习经典文集。现实虽然很骨感,但理想生活,必须得丰富一些。孟郊想着,如果有机会,还得参加科举,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族的命运。
时间流逝,大概是在孟郊30岁左右的时候,那个时候,两个弟弟也差不多都长大了,能照料家庭跟母亲了,他就选择离开家,去准备考取功名,试图去跨越人生的阶梯。
在此之前,孟郊其实也写了大量的诗作,去抒发自己的理想跟抱负,畅想未来,但是,小镇青年大伙都清楚,来到京城应试的孟郊,就是一个地道的小镇青年。这话可不是我说的,是韩愈说的,他写过一首诗,就是专门描述孟郊初来长安时的样子。
诗文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孟郊他出身寒门,虽然满腹才华,但很显然,与京城大都市的生活是格格不入的,在与名士的交流聚会当中,也经常举止失态,制造了不少的笑话,混得是相当惨。
所以,韩愈评价此时的孟郊,是一个自卑而又自傲的人,一方面是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另一方面,又因为四处碰壁而黯然神伤。其实,很多文人都有这样的通病,所以,尽管对于一个吃尽了苦,也不怕苦的小镇青年来说,真的不太好混。
而对于孟郊来说,不好混的原因,其实就是怎么融入这个新圈子。面对如此惨状,您知道孟郊是怎么说的吗?其实,他的诗也挺无助的,说的是「尽说青云路,有足皆可至,我马亦四蹄,出门似无地」各位您看看,这诗写得多落寞!而现实的惨烈,落寞的不仅仅是这些,无助的生活还在后头,没有融入新圈子,那也就罢了,那就一门心思准备科举吧,但没有料到,孟郊精心准备的第一次科举,就以失败而告终,虽然失败了,但也没关系,咱调整心态,明年再战。过了一年后,依旧很遗憾,孟郊又失败了。总之,两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对孟郊的打击特别大,他甚至就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己。所以,他最终决定,退出这条也许并不是自己该选择的人生赛道,回到了老家,准备侍奉母亲。
其实,孟郊的母亲也是很明事理的。灰头土脸的孟郊回家之后,母亲给予了他极大的勇气跟信心,不断的鼓励他,开导孟郊,要打破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枷锁跟牢笼。
的确,家才是人生路上的加油站。孟郊在母亲的鼓励之下,再一次鼓足勇气,再次上路,备战科举,终于,在第三次考试的时候金榜题名了。
这里特别需要说一下,有些史料说,孟郊前后一共参加了六次科举考试,最终才进士及第的。这个也无从考证,总之,无论几次,孟郊这次考中,终于释放出了他前半生的屈辱,苦难,冷眼,失落,嘲弄等一切不顺利,在此时孟郊的眼里,一切的过往落魄,都已经烟消云散了,未来是可以放手一搏的。
据此,孟郊快意释然,创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各位,此刻您了解了孟郊的创作背景,再品读这首诗,是不是更能体会到孟郊如释重负,难得酣畅的洒脱和快活呢,另外,是不是也能看到,在孟郊看似得意忘形的背后,是一个怀才不遇的贫寒书生,前半生的悲苦与无奈呢!从此,孟郊终于进入仕途了。
他被任命为溧阳卫,是一个跟自己老爹一样的芝麻官,但现在,他至少可以衣食无忧了。上任第一件事,孟郊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母亲接过来一起居住。昔日,一幕幕母亲的嘱托与鼓励,让他无限感慨,这样的恩情,该如何报答呢?于是,家喻户晓的【游子吟】,由此而生。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的确,此时的孟郊,想着自己仕途的发展,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好。可现实是,孟郊发现工作太难干了,领导太难伺候了,而完不成工作还要扣罚工资,所以,进入仕途,日子似乎也没好过多少。反而繁杂的公务,复杂的职场关系,让孟郊开始心力憔悴,他只干了四年,孟郊就提交了辞职报告,然后,带着家人跟母亲前往洛阳,希望再开启一段人生旅程。
而此时,孟郊已经54岁了,在洛阳,好朋友韩愈积极推荐,给他谋得一份闲差,算是安稳地过了一阵子。可是,仅仅一年之后,人间悲剧接踵而至,根据韩愈的说法,孟郊是连丧三子,其母也因病去世,这对于孟郊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的生活也几乎陷入到了绝境。
对于他而言,贫穷,衰老,疾病,孤独都是他人生的注解,所以,准确地说,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孟郊基本都是处于绝望的状态。
各位想一想,这个阶段,孟郊的诗,会是什么样的味道呢?肯定是苦涩的,总是那样的凄凄惨惨,比如这首【秋怀】,
孤骨夜难卧,
吟虫相唧唧。
老泣无涕洟,
秋露为滴沥。
秋露为滴沥的意思就是说,此时,连泪水都流不出来了,为什么?因为已经流干了,只有冷冷的,秋天的露水,像是他心中的泪水滴落下来一样。各位,我们常说,欲哭无泪是什么样的,其实就是这样,也正因为如此,以至于后来,苏轼在读孟郊这个阶段的诗的时候,知道了他的遭遇。
公元814年,唐朝宰相郑余庆,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这个时候,他让孟郊做自己的参谋,老病缠身的孟郊,做了最后的振作准备,携妻赴任,只是,行至半路,便暴疾而亡。
最令人唏嘘的是,因为没钱,孟郊的后事,都没法进行,是郑余庆出资,帮忙料理了他的身后事。各位,这就是孟郊,那个本想着一日看尽长安花,那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孟郊。
有人评价孟郊,说他是用自己的血肉打磨苦难,也因此,在琳琅满目的唐诗宝库当中,增加了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也许,上天给孟郊以苦难的命运,或许就是为了证明苦难的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