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酒该怎么喝

2024-02-17文化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很经典的桥段,说是曹操假托献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兵临城下,却被对方手下大将华雄连斩三员大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华雄的头凯旋归来,举杯痛饮时,酒,还是温热的。

不用猜,这个马弓手大家都知道,是关羽关老爷。这个故事,史称「温酒斩华雄」。当然了,【三国演义】与酒的情缘不仅有这个,还有「煮酒论英雄」----也不用猜,大家都知道,这个也与曹操有关。

不过,在看这些桥段的时候,另一个问题也涌上心头:酒为什么要「温」要「煮」,难道冰着喝不好吗?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直到在看【红楼梦】的时候,才算有了答案。【红楼梦】第八回有个很有意思的情节,说宝玉在薛姨妈家里喝酒,要喝冷酒,薛姨妈说酒不能冷着喝,要热着喝对身体才好。书中是这样写的: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飐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傍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呢。」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的,命人暖来方饮。

要不说【红楼梦】博大精深,短短一段,就借宝钗之口,给读者科普了下喝酒为什么要喝热酒的道理。有好事者算了算,说【红楼梦】从第1回至第117回,直接描写喝酒的场面就有60多处,全书共出现「酒」字580多处,这还不算,喝酒的名目也很多,包括但不限于除夕酒、过年酒、元宵酒、中秋酒、重阳酒、生日酒、祝寿酒、婚庆酒、丧葬酒、祭奠酒、贺喜酒、接风酒、待客酒、饯行酒、赏花酒、赏月酒、赏灯酒、赏戏酒……酒的品类也不少,有黄酒、惠泉酒、屠苏酒,甚至还有西洋葡萄酒。所以说【红楼梦】是一本酒类百科全书,百读不厌,令人陶醉。

酒为什么要热着喝,薛宝钗给了个答案: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才发散的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当然了,还有另一个理由,那就是古代的酒大多是「米酒」,当时还没有产生先进的「蒸馏」酒酿造工艺,因此酒中的杂质较多,将酒加热至50~60℃,酒中甲醇等杂质就能挥发,减少对人体产生伤害。而今天的白酒,只要质量过关,杂质可以忽略不计,大可直接开瓶畅饮。

米酒是黄酒的初级状态,属于发酵酒。而白酒无论是酱香清香浓香凤香都属于蒸馏酒,即粮食发酵糖化再转化成酒精,通过蒸馏方式提纯低度酒液或者固体酒醅,来提高酒的度数,也就是达到现代白酒的度数。古人喜欢用琼浆玉液来形容美酒,意思是好酒的颜色就跟玉的颜色一样。杜甫说「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可见他喝的应该是发酵酒,度数比较低,因为只有低度的浊酒才有浓清之分。

酒该如何喝?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除了是「热喝」、还是「冷喝」?还有是「独酌」、还是「众饮」的问题。

先说「独酌」。

李白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大概是独酌的最高境界。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花好月圆,花下独酌,花与月与酒与人与情,本没有太大的关系,喝与不喝,喝多喝少,心情是好是坏,与花与月与酒本没有太大的关系,是酒催生了情,继而赋予了花、月以情感。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再说「众饮」。

泰戈尔说过:「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酒在中国人看来,从来不只是一种饮品,更多的是一种交流工具。在宴席上,在大排档上,一群人围在一桌,借着酒,你敬我,我敬你,你劝我,我劝你,喝酒不是单纯的喝酒,而是一种文化。就连孤独饮酒的李白也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白居易在大雪之夜,想喝几杯,又觉得一个人喝酒实在无聊,还把好友唤来同饮,这才有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千古佳话。正如于武陵说的:「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你就干了吧,不要推辞了。

最后说下「酒礼」。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周朝就有「礼」「宴」「沤」「沉」「湎」等各种饮酒礼仪,可谓是尊卑有序,张弛有度。汉代时,宴会礼仪极其繁复,一般由主持人与客人的入席仪式开始,之后进入座次、献茶、点心等环节,然后是主菜、甜品、饮品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规定的礼仪和流程。魏晋之时则更加注重「搞点气氛」,不仅要有美食美酒还要有歌舞助兴。唐朝饮酒成风,以嗜酒知名,白居易曾说过「佳肴与旨酒,信是腐肠膏。」流觞曲水、行酒令等都是盛极一时的享乐方式,而且身旁常有丝竹歌姬相伴。宋代有了祝酒令,每次行酒前,都会请一名艺伎做裁判,然后开始传花,从执花者开始,唱一句词,传一次花,所以宋代的词开始普及,也与酒文化的发达相关。明清在形式上略有发展,但变化不大。

总体来看,随着酒的逐渐普及和平民化,酒文化呈现出礼节越来越简约,消费量越来越多,气氛越来越热烈的趋势。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多,人多,物产多,酒多,酒文化也不尽相同。广东一带主打佛系,小酌怡情,主要是养生,一般不劝酒。内蒙人好客,喝酒之时唱歌跳舞是免不了的余兴节目,不醉不归当然也是必然结局。北京人喝酒局里局气,他们往往邀三五好友在自己摆上酒桌,几个精致小菜下酒,劝酒敬酒也比较自然。山西久为唐虞之地,儒风古朴,饮酒习俗也明显地带有崇礼重义的色彩。酒令划拳自不可少,喝酒干脆被看作是「豪爽义气」。河南人请客的喝一杯,被请的最少就得喝三杯。湖北人极重感情,而且把喝酒看作是衡量友情深浅的试金石,喝不好就是感情不到位。山东人最厉害,主陪副陪三陪四陪,一圈下来看见热菜就算你赢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酒与酒文化是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域。如果没有酒,就没有那么多唐诗宋词;如果没有酒,就没有那么多的经典故事;如果没有酒,酒不会有那么多传唱已久的经典歌曲;如果没有酒,中华文化或许会黯然失色许多。然而,酒该热喝还是冷喝?是独酌还是众饮?是感情到一口闷还是讲究酒礼?的确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