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高材生从北京回蕲春做匠人,只为传承…….

2024-05-06文化

他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有着许多人羡慕的履历:名校毕业、高薪工作、创业成功....

看似前途无量的他,在人生的「高光时刻」,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以情怀筑梦,传承陶艺文化,让非遗技艺绽放新光彩。

他是高全军,管窑手工制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01年,高全军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艺美术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北京工作。因为从小就成绩优异,亲朋好友对高全军的期望也很高,农村出来的孩子,能够名校毕业,在大城市扎根,在他们看来已经算是「出人头地」「前途无量」了。

然而,随着人生经历的积累,专注于哲学和艺术的高全军开始寻求自己内心的本源:现在的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自己能做些什么?

高全军一直以来都喜欢自然的生活方式,在人生最有可能做出一番事业的年龄段,高全军开始寻求一些更契合自己喜好、更有意义的事情。

一次特别的缘分,让高全军接触到了一个龙窑,他和天南海北的朋友汇聚到一起,坐在龙窑上,听着当地的手工匠人讲述龙窑的历史、陶器的艺术,以及当地一些手工制陶匠人的日常生活。

高全军听得入了迷,他觉得,有一颗种子好像在他荒芜的心上开出花来。

此后,高全军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深耕陶艺文化,他先后到河北、江西探访当地陶艺文化,拜师学习技艺。学有小成之后,2010年,高全军在北京市通州区注册成立「乐之陶」工作室,全心钻研陶艺,并积累了一些资金。

2014年4月,高全军回乡探亲期间,得知家乡素有「窑都」之称的管窑镇窑火正在复兴,他慕名探访,却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管窑有千年龙窑,但却不为人知,许多人对于陶艺,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看着家乡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逐渐没落,高全军产生了一种浓烈的使命感: 自己从蕲春这片土地走出去,又对陶艺文化研究颇深,应该要回到家乡,和这里的匠人们一起,再筑管窑陶艺复兴之路了。

经过几年的沉淀、积累,高全军觉得是时候回到蕲春了。于是,2020年,在事业如火如荼之际,在亲朋好友一片错愕惊奇声中,高全军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开北京,回到蕲春管窑,专注陶艺文化。

回到蕲春管窑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千年龙窑实现系统性的复兴,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工程。高全军征集了一批当地的老窑工,带他们去景德镇学习考察,让他们看看陶艺在现代社会的辉煌现状,学习先进经验,重塑自我革新的动力。

回到管窑后,高全军第一步就瞄准了千年龙窑——李家窑的柴烧工艺,他觉得,要干就真刀实枪地干,他个人出资让老窑工们在龙窑里柴烧了三次,与他的预期一样,龙窑柴烧出成品,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所有环节必须环环相扣,一个小细节都不能错,三次的柴烧大部分都没有烧出成品,但老窑工们一次次调整烧法,汲取了更多的经验。在高全军的带动下,大家对龙窑的结构、燃烧方式、泥料都进行了重新改造。

图/汪海山

活态传承,一定要让窑烧起来。陶瓷生产工业化后,传统窑炉曾一度沉寂,现在,在高全军一帮人的努力下,李家窑再度活跃起来,点火次数越来越多。以烧制茶具和工艺品为主,每年还举办千年龙窑柴烧艺术节,引来大量游客,出窑的陶器摆上桌,就被抢购一空。

柴烧器物之美,美在其难,所谓「非大师,不柴烧」,一语点破柴烧之难得;美在其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自然窑变的艺术韵味可遇不可求。高全军创作的作品,既展示了管窑陶泥历经窑火淬炼后浴火重生的欣喜,又闪耀着色彩和肌理万般变幻的惊奇,彰显出完善而成熟的柴烧技术功力与艺术功底。

高全军表示,重塑窑厂,要把精神和骨骼建立起来,所谓不破不立,正是因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学习中汲取养分,李家窑才能「活」起来。

高全军说,回蕲春之前,他就做好了准备,从头开始必定有许多困难和阻碍,也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但是他回来的初心就是要重塑管窑千年龙窑的辉煌,让更多人能够认识陶艺、了解陶艺、走进管窑,所以,他也一直在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着。

如今,管窑陶艺小镇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千年传承的制陶技艺和文化记忆,也正成为管窑镇业态创新的崭新「沃土」。高全军期待,管窑能够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标杆意义的陶艺目的地,吸引更多国内外的游客来这里,让管窑楚陶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人因为楚陶爱上蕲春这座城市,最终实现反哺式的滋养。

每一个心怀阳光,热爱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