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勇敢者的游戏:惊蛰吃虫 | 地球知识局

2024-03-06文化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又到了吃虫的季节

文字:那日苏

校稿:朝乾 / 编辑:果栗乘

今天(3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惊蛰前后,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地下蛰伏越冬的昆虫,惊蛰一词由此而来。

▲图注: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可以说,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个,不仅因为昆虫的复苏。惊蛰还是农业社会时春耕开始的日子,农谚有云:「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起来 」。此时,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开始生长,江南地区油菜开花,华南地区早稻开始播种。

▲图注: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图:图虫创意)

总之,温暖的气候为万物生长创造了适宜的条件,却也使农作物的天敌昆虫重见天日。许多地方为了驱虫,有了「 惊蛰吃虫 」的仪式,并逐渐固定成习俗。惊蛰吃虫代代相传发展至今,虫虫作为中国美食图谱里的重口味食材,被发掘出了各种吃法,品类日益丰富。

惊蛰吃虫的100种花样

吃虫这件事,即使是有惊蛰习俗的加成,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毕竟单从外形上看,它绝对属于 暗黑料理

但昆虫也可以是美食,不同种类的昆虫口感、味道各异,对于老饕来说,自然是不可错过的体验。只有挑战心理底线,打破视觉禁忌,才能品尝到真正的美味。

▲图注: 惊蛰吃虫,你敢吃不?

中国人吃虫,首推东北

在东北人眼里,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借由烧烤,东北人把一道虫虫美食,推广向了全国,那就是 烤蚕蛹 。

惊蛰前后正好是吃蚕蛹的时候,早春时节柞树开叶,春蚕化蛹, 这时候的蚕蛹最适合食用

▲图注: 在东北,蚕蚕很难知道自己的命运

究竟是化茧成蝶还是烧烤成碟

(图:图虫创意)

东北人是蚕蛹的天敌,在各地的东北烧烤摊里,烤蚕蛹是少不了的一道菜。一口烤蚕蛹,咸鲜的汁水和软糯的蛋白质同时在口腔里迸溅出来,那感觉十分奇妙,是东北烧烤江湖里的重口味。

▲图注: 一口下去,满满的蛋白质

(图:图虫创意)

油炸 ,是中国虫类美食的主流做法。

昆虫作为一类节肢动物,有着发达坚厚的外骨骼。不管是炒煮蒸焖,到嘴里都要解决外壳的问题。毕竟人们吃虫是为了享受美味,而不是锻炼咬肌。

而油炸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高温油炸让昆虫坚硬的外壳变得酥脆可口, 丰富的蛋白质与油脂的碰撞,满足了人类基因深处对于这两种营养素的需求 ,一口下去外酥里嫩,满足感直达大脑,唇齿间回味无穷。

▲图注: 正所谓,「万物皆可油炸」

(图:图虫创意)

山河四省爱吃的炸知了、宝岛台湾的香酥蟋蟀、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的油炸蚂蚱,就是中国这一套「吃虫公式」的集中体现。

中国吃虫的第一大省,当属云南

这是地理决定的,七彩云南,重峦叠嶂。有时候仅一山之隔,气候就能大变样。多样的气候孕育出了丰富的多元文化,这种多元文化投射到饮食上,就是层出不穷的奇异美食。

「云南十八怪」名声在外,这里面就有两怪是跟虫菜有关, 「三个蚊子一盘菜」 和 「蚂蚱当做下酒菜」 。这前一句说的是云南山水滋养万物,连蚊子都十分巨大;后一句则是泛指云南各族人民对于吃虫的热爱。

▲图注:云 南人,当之无愧的吃虫专家

(图:壹图网)

知了背肉馅、油煎竹虫、油炸蚂蚱、酱拌蟋蟀、酸拌蚂蚁卵、凉拌土蜂子、甜轻木虫、清水蚕蛹汤,炸虾巴虫,烤柳树虫,炸蝎子……一长串的名字,让人目不暇接。

云南人吃虫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 做法 上。

中国各地吃虫,无非是炸、烤两样。广东人的沙虫粥,主要仰赖食材特殊;而福建人探索出了「土笋冻」这种熬胶成冻的吃法,算是另辟蹊径了。云南人对于昆虫菜肴的烹饪技法,突出了一个百家齐放。

▲图注: 闽南土笋冻,此「笋」非彼「笋」

(图:图虫创意)

哈尼族是吃蚂蚱高手,他们烹饪蚂蚱的手法也十分多样,最独特的莫过于 蚂蚱咸菜 。简单炒熟之后用多种调料抹在其上,随后封装入瓦罐腌制,吃的时候与粑粑、洋芋等特色主食拌在一起。

最让外地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云南菜,莫过于 酸拌蚂蚁蛋 ,这是傣家的一道民间传统美食。它外观神似白糯米,做法简单却鲜美至极。白白嫩嫩的蚂蚁蛋被开水简单烫过之后,浇上一层傣族人特制的酸汤,就算完成。吃起来就仿若几十上百粒酸味小炸弹,在口腔里持续引爆,一种洗骨伐髓的爽感直抵天灵盖,让人欲罢不能。

▲图注: 这是云南人专属的季节性硬菜

(图:图虫创意)

饮食当中的天时地利

惊蛰吃虫,是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习俗。那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

所谓春雷惊百虫,古人理解的惊蛰的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昆虫。事实上,惊醒万物的不是雷声,而是大地回春、天气变暖而使虫卵孵化、动物结束冬眠的。

早春之时,气候转暖、春雷渐多,雨水开始多了起来。从惊蛰节气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所以人们需要驱逐蛇虫鼠蚁,一来保护庄稼,二来维持民居环境的卫生。 逐渐演变成「惊蛰吃虫」等丰富有趣的时令仪式

▲图注: 惊蛰吃虫是从我们的农耕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习俗

(图:图虫创意)

仪式虽小,但 背后蕴藏的文化背景和自然原因却十分厚重 。

整个中国东部,都位于东亚季风区,具有四季分明和雨热同期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而且由于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缘,和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塑造了强大的东亚季风,千万年来都在重复着相似的温湿度变化。

▲图注: 季风的流转带来了分明的四季

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东亚季风区这明显的自然规律,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时令、物候、气候的变化,确立了 二十四节气 。

二十四个节气,是 基于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基础之上的时间的具象化表达,是中国人时间观念的体现 。它的出现来自于早期的农业文明社会,又反哺了农业文明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基本时间指针。

节气可以说是农业时代对人们社会生活的指导,俗话说「花知时而开,人顺势而为」,在正确认识大自然的规律之后,人们就掌握了与万物相和谐的方式。

农谚当中的「雨水过罢,种树插花」、「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等等,都体现着节气对于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作用。人属于大自然,只有 依照自然时刻表调整人的生活方式,才能得到健康与圆满

惊蛰吃吃虫,今年不会怂

中国从南到北,不缺色香味俱全的虫菜佳肴。但仍然有很多人看见做菜的原材料是虫子,就望而却步,不敢尝试。

其实人会怕虫子这件事本身就很值得思考,因为 昆虫对人类是基本构不成威胁的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对虫子的恐惧,一来自大脑联想,二来自后天习得。什么意思呢?就是部分昆虫在大自然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所以会与人的生活垃圾相伴而生,久而久之人们就形成了「虫子都不干净」的刻板印象。

另外小孩一般是不怕虫子的,但是小孩去抓虫子的时候,大人往往会制止,时间长了就养成了对昆虫的回避态度,这就是「后天习得」。

其实, 大部分可食用昆虫的营养非常高,不亚于肉蛋奶,同时还含有多种维生素 。而且由于昆虫是节肢动物,细胞结构与脊椎动物相差甚远,致病的病体并不相同。所以吃虫子对人的身体,可以说百利而无一害。

就和人生当中的很多挑战一样,恐惧只来自于自己的想象,只要亲身体验过,就可以战胜自我,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

这两天, 饿了么惊蛰会场上线,带着【惊蛰吃吃虫,今年不会怂】的品牌主张 ,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体验中国传统惊蛰吃虫食俗的机会,快来打开饿了么app,搜索【时令官】,挑战一下吧。

饿了么上的零食、菜品丰富多样 ,但总有些是你没尝试过的,比如外表劲爆、味道可口的虫虫美食。在这个惊蛰, 饿了么推出了三个不同等级的虫菜,从轻松入门款到挚爱进阶款 ,每一级都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与味蕾的双重冲击。

基础款的炒竹虫,是云南人习以为然的佐酒小菜,口感如同奶油味的虾条。而最高阶的炸蜈蚣,估计很少有人吃过。不过在金庸笔下的【神雕侠侣】里,洪七公和杨过就曾在华山一起吃了一次油炸蜈蚣,书中说:「杨过将那条蜈蚣放在口中一嚼,只一嚼将下去,但觉满嘴鲜美,又脆又香,清甜甘浓,一生之中从未尝过如此异味。」

至于是不是真的如此美味, 只能等真正的勇士来饿了么惊蛰会场挑战一番,才能知道答案

近年来,复兴传统文化的课题,在社会各界屡次被提及。但 节气这种蕴藏着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令文化,反而被忽视了 。如今的年轻人只要打开APP,各种反季节的、新奇的菜肴应有尽有。但也许古人讲究的因时而食,才更符合人体需求。

惊蛰吃虫,是一个冷门的传统习俗,放在今天也是一个有趣味、有温度的议题。 这就是饿了么推荐时令美食的意义,让当代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时令饮食文化的魅力 。

一道道虫菜看似重口味,其背后却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中国传统观念。在饿了么上挑战吃虫、回归传统习俗,也是回归一种健康、新鲜、治愈生活方式的尝试。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