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永定——六世纪以来永定河下游河道变迁、影响与治理】
王洪波 著 九州出版社
永定河不是一条安分的河流。
对生活在北京这座城市的人来说,大多对这条河被康熙皇帝从「无定河」改名为「永定河」的故事耳熟能详,也对卢沟晓月和卢沟桥上的狮子津津乐道, 但这条河曾经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流出北京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大多数人也许并不详细知晓。近年来风平浪静的永定河似乎就这样默默从北京城边流过,直到去年7月,滚滚洪流从人们眼前呼啸而过,人们再次亲身感受到永定河水暴涨的威力。洪灾过后,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提升、系统治理、城市防洪建设和蓄滞洪区管理等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全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极端天气的大幅增加迫使人们回头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而有一批学者在此领域已默默深耕数年。
【何以永定——六世纪以来永定河下游河道变迁、影响与治理】就是这样一本以永定河下游河段自公元六世纪至民国时期1500年间在华北平原的摆动变迁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此书运用历史地理学的专业学术研究方法水平横断面复原法,借鉴文化生态学理论和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利用作者搜集的国内外大量历史文献、地图、数据与考古资料,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在GIS平台进行整合,在对永定河下游的河道和淀泊复原的基础上,总结了由永定河引起的华北平原地貌变迁规律,并为今日防洪减灾、水利灌溉等相关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全书「事实-规律-对策」的逻辑脉络清晰,回答了在历史时空下永定河下游变迁真相是什么,为什么会演变至此,今日我们应怎么办的递进问题。
水平横断面法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自然地理变化过程。它以时间为轴,根据历史资料的丰富程度和代表性,选择特定历史时间节点作为研究横断面,对这一特定历史横断面的地理景观进行研究。本书选择北魏时期(即公元六世纪)为研究时间的起点,是因为现有的早期水文文献记载【水经注】的时间上限在此。在河流故道空间复原过程中,作者综合文献考据、古地名爬梳和地质考古测年,在地理空间位置的推断上花费了很大的心血。
全书共分为绪论、上篇、下篇三部分内容,分别讲述了研究基础、永定河河道演变的自然过程和永定河治理的人工过程。
绪论部分对研究区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学术史进行了回顾。 历史上永定河在京津冀地区多次迁徙,影响范围西至今雄安新区的白洋淀,东至连接通州至天津的北运河一线,南边可达曾为保定至天津主要航道的大清河一线,大致与今日大家熟悉的连接北京、天津、雄安三地的等边三角形范围相似。整个区域内的河道、平原、淀泊等自然地貌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对这一区域的研究需以系统论的方法,从永定河河道变迁入手开展综合研究。
上篇关注永定河下游河道变迁自然过程的事实还原。 根据永定河下游河道迁徙的阶段性规律,划分为北魏至金元时期、明代、清代三个阶段,通过前三章内容分别讲述对各时期永定河下游河道、淀泊演变的复原,再通过第四章对这一时期演变规律特点及其对地貌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永定河下游虽在不同历史时期摆动频繁,但受制于地质构造基底,总体有规律可循,从三家店出山之后,以此为河道摆动的扇形区域顶点,整体可分为向东行、东南行和向南行三大流路,呈现自东向南顺时针摆动的规律,当清初达到向西南摆动的极限侵占白沟河河道后,又开始向东摆动。
下篇内容则更关注河道治理的人文过程及人工干预与自然演变交织互动的人地关系分析,采取总分总的架构。 首先根据历史资料对永定河洪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总体研究。随后根据人类活动强弱,将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北魏至金代,永定河受人类活动影响微弱;金代建都北京后至明代,永定河开始由自然河流向半人工河转变;清代以来,由半人工河转变为人工河。民国时期永定河的治理则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治水方式进行转变。最后梳理了历代水患治理特点,并总结了现代治理方式中对历史经验智慧的借鉴。
通读全书,作者带领我们建构起了关于永定河下游河道及淀泊变迁的整体时空格局,对重要历史节点及因果关系有了清晰认知。永定河下游河道变迁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一是1153年(金贞元元年)金代建都北京,随着北京城市地位的提升,永定河防洪安全等级提升;二是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永定河下游全面治理,修筑了两岸近四百里的堤防。再如华北平原淀泊的消亡和新生也是随着永定河河道的迁徙而变的,如延芳淀兴起于宋辽时期,元代以后永定河东岸堤防修筑,主流向南摆动,延芳淀不断萎缩直至消亡。元明以后形成的三角淀,随着泥沙淤积,乾隆时期以后不断分化萎缩,至光绪后期全部淤平,碧波万顷变良田的大地变迁也不过几百年时间更替。
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筑堤之后,永定河是否真的就「永定」了呢?作者在第七章为我们揭晓了答案。康雍两代治河之后并没有收到理想效果,乾隆时期人们开始对筑堤束水理念进行反思,认为不应违背河流本性,主张不事堤防,不治而治。随着1740年(清乾隆五年)永定河回归故道工程失败,乾隆帝认识到随着人口增加,想要做到不与水争地是不可能的。此后减河、闸坝系统被引入治理体系。民国时期传统治水也有了近代化转型, 有了上游拦沙-中游水库-下游泄洪、筑堤、治河、放淤的全流域治理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永定河流域治理思路就是在对王朝时代与民国时期治理经验、理念的总结借鉴基础上,通过水库、堤防、水闸枢纽、蓄滞洪区等共同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
开江填海作为改变自然的伟大工程是人类自古以来组织力的高度体现,也是多少历史精英追求的丰功伟绩,永定河下游河道治理综合了河流迁徙、泥沙淤积、淀泊变迁、水土保持、生态平衡、耕地开垦、水利灌溉、漕运交通、京城防洪等诸多问题,需要中央政府强大的财政能力支持、平衡多元利益的全局观、科学有效具备高度调动力的组织管理制度和运转良好的固定管理机构。每一次洪灾,都是对人们最惨痛的自然教育。
(作者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一院主任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