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央媒关注:昆明「滇剧村」里的戏曲人生

2024-02-12文化

春节期间

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

【我们的精气神儿】

带大家在和乐融融的年味儿里

感受蓬勃向上的精气神儿

其中一期节目

聚焦昆明安宁的「滇剧村」——石庄村

讲述

远近闻名的「滇剧村」

坚守、传承、引领

男女老少纷纷走上舞台

为自己家乡的滇剧文化代言

现在,带大家去看看

「滇剧村」里的戏曲人生

下文为

中国之声报道全文

↓↓↓

一段花枪舞出千般威武,一个转身便是万般柔情,这是滇剧,是在时光中缓缓流转的百年馨香。作为云南著名的地方剧种,滇剧自诞生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

云南省安宁市县街街道石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滇剧村」。在当地几代滇剧传承人的坚守和引领下,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走上舞台,为自己家乡的滇剧文化代言。这个春节,滇剧「村晚」如约上演,一方乡里舞台上,唱响的是村里人自己的故事。

一颗滇剧的种子

石庄村的夜晚,常常是被阵阵滇剧鼓点敲响的。晚风中,街灯下,印着滇剧脸谱的彩旗迎风招展,家家户户的墙上都粉刷着滇剧人物形象。走近紧挨着村里戏台的那面墙,抬头就能看见比人还高的「滇剧」二字。越过拥挤的观众席,石庄村党委书记钱奕霖站在长廊外远远地观望。

钱奕霖

他们打得太好了,已经能感觉到年味!鼓声一响,整个村子人群聚集的感觉就出来了。

王顺祥为演出做准备

尽管在村里唱戏不是新鲜事,但春节期间的滇剧「村晚」是一年之中大家最期待,也是人最齐的一场。74岁的王顺祥老爷子是村里最资深的滇剧传承人,此刻,他正四处张罗着给返乡的年轻人安排上台的角色。

王顺祥

我们村的年轻人,有一部分喜欢滇剧,但为了生活,他们必须出去做生意、打工,平时就没有时间回来跟我们一起唱滇剧,只能在每年过春节回来的这段时间帮我们演演。

没有名家,没有大腕儿,参演的村民或是才忙完手头的活计,或是刚刚结束一年的工作回到家乡,他们从四面八方聚拢到戏台上。换了行头,拉开大幕,他们,就是主角儿。

演员排练

王顺祥的得意门生高艳辉,当年凭着一把好嗓子赢得了师父的青睐。如今年过五十,嗓音依旧是难得的清亮。她的主业是帮厨,每逢年节是她最忙的时候,十里八乡的团圆饭餐桌上都曾摆上她的几道拿手菜。但灶台不会湮灭滇剧艺术的种子,围裙更拴不住心中对舞台的向往。今年的滇剧「村晚」,高艳辉还是「台柱子」。

高艳辉

我30年前嫁到这里来,师父刚开始发掘我去唱滇剧的时候,其实我不喜欢,也听不懂,后来师父就让我倾听,他说,等我听入耳了,有耳韵了,再教我唱。就是这么一个奇遇,让我和滇剧有了不解之缘。

当年,王顺祥把对滇剧的热爱和使命感都倾注在高艳辉身上。学艺之路几多坎坷,对滇剧的执着与热爱却在磕磕绊绊中一点一滴渗进了高艳辉的骨子里。

高艳辉

他用他们家长江牌的录音机放给我听,一次性可以换10套卡带,这一套听坏了,就换另一套,一直这样延续着听,直到听到我能张开口唱。有一次我印象特别深,他说,周末了,你把之前没做的农活做完了,周末一定要去学戏。记得当我们到昆明的时,昆明已经下雪,雪花飘着,我在那里唱着,师父在旁边坐着,还刮着风,特别冷,但他还是去请那些老师、老艺人给我拉胡琴,带我唱。

舞台上的高艳辉

学成了,不只是技艺,更是一颗真心。如今的高艳辉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舞台上,她还接下了师父的班子,成为石庄村滇剧一团的团长。可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正当高艳辉准备好接过滇剧传承的担子,一次突然的「失声」彻底打乱了计划。

高艳辉

2020年10月做了手术,在手术恢复期间嗓子还在沙哑,我特别着急。后面嗓子恢复,我参加了「滇戏杯」唱腔大赛,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村人站到舞台上拿到了一等奖。当我接过奖杯的时候,眼泪止不住往下流,我没放弃,我与舞台分不开,舞台给了我第二生命。

走过生命十字路口的高艳辉,更加理解师父王顺祥当年的急迫与隐忧——必须把滇剧传承下去。

高艳辉给孩子们上滇剧课

如今,除了带着老乡们唱戏,每周,她都会到安宁市鸣矣河小学给孩子们上滇剧课。渐渐地,村里的滇剧舞台上有了孩子们的身影,乡亲们的戏唱得也更得劲了。

今年滇剧「村晚」的排演,石庄村特地请来了云南省滇剧院的艺术家为大家指导。除了表演经久不衰的传统剧目,他们还要在舞台上唱响自己的故事——以当地红梨产业为背景创作的现代滇剧【红梨】。云南省滇剧院院长王润梅说,这是一份送给「滇剧村」的礼物。

王润梅

石庄是一个盛产红梨的地方,把这些故事找出来,请滇剧老师来编,然后再呈现出来,它就是石庄村自己的作品了。

夜色渐浓,「非遗传习馆」五个大字映照的戏台下座无虚席。前两排留给孩子,他们跃跃欲试,时不时跟着唱几句,后几排坐着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也有人像钱奕霖一样,默默靠在马路对面的长亭,远远地听着。

钱奕霖

现在的地方已经不够了,明年再建一个大一点的!(来源:中国之声、昆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