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知识的诅咒:读书时怎样避免「卡壳」?

2024-06-25文化

读书的时候,是不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看不明白作者一段话是什么意思。比如刚才说到A,忽然就跳出结论B,看得你一头雾水,搞不清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举个例子,看看下面这段话: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普及率迅速上升,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严重。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社交媒体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首先指出,社交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率上升,然后直接跳到结论——社交媒体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然而,这个推论存在一个问题:作者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无法证明社交媒体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

具体来说,作者没有探讨以下重要问题:

1.社交媒体的使用是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性?

2.如果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否是因果关系?还是只是巧合或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3.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具有普遍性?还是只存在于特定群体或情况下?

4.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压力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更大影响?

作者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论证,而是直接得出了结论,这叫做「逻辑跳跃」。你在阅读这段文字时,可能会感到困惑。

这些年我读了很多书,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困惑的地方。有时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又翻出前面的文字对照,还是看不大明白。起初觉得很沮丧,有一种受挫感,觉得自己是不是太笨了?

看完上千本书之后才发现,其实这种逻辑跳跃的情况经常出现,很多书里都有那么几处看不大明白:这个结论是怎么忽然得出的?

这里要涉及一个心理学现象:知识的诅咒。

所谓「知识的诅咒」,是指当一个人掌握了某种知识或技能后,他就很难理解那些没有掌握这些的人,不能切身体会别人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当试图向他人解释这些知识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等,传播者往往难以完全、清晰地解释清楚。

举个例子:

根据一项简单的实验,一个人用手指在桌面上敲出一首歌曲的节奏,歌曲都是大家熟知的,如【祝你生日快乐】或【小苹果】等,另一个人根据敲击的节奏来猜测是哪首歌曲。

在一项实验中,当敲击者敲击了120首曲子的节奏后,听者猜对的比例仅为2.5%。

而多个参与实验的敲击者,普遍高估了听众的理解力,他们认为听众猜对的概率应该达到50%左右。

这就是「知识的诅咒」最简单的表现形式,你已经知道歌名,所以很难理解不知道歌名的人的感受。这么简单的东西,咋就听不明白呢?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诅咒」可能会影响沟通效果。当一个人试图向他人传授知识或技能时,如果没有意识到「知识的诅咒」,可能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等而导致沟通障碍。

所以,当你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而「卡壳」时,并不是你笨,多数责任在于作者,没有把逻辑分析得很清楚透彻。作者了解更多的论据和细节,想当然以为这么简单的事情应该很容易理解,所以表达不清。

遇到「卡壳」时,你可能有一种吃饭被噎住的感觉,如果跳过这段可能又不甘心。其实完全不必有这种心理负担,未晓不妨权放过,读书时记住几点就可以了:

一、看不懂多半不是你的责任,不必过于纠结;

二、跳过这段继续往下看,有些暂时不明白的东西,看完后面的进一步说明,或者读完全书后,了解核心思想,可能就明白那一段的意思了;

三、按照二八定律,对于多数书来说,重要部分只占少数,学习到那最重要的20%就可以了,不重要的部分可以略过。

在知识的道路上,我们既是探索者也是分享者。只有深刻理解「知识的诅咒」,身为作者,你才能更顺畅地与人沟通,身为读者,你才能更容易与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