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文化部请柬背后的自贡川剧①因盐而兴

2024-06-23文化

这是一张朴实无华的请柬,它没有耀眼的大红打底,也没有用奢华的烫金工艺印字,但请柬的内容却非常有分量。它是文化部为表彰「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方向,在剧团整顿改革和戏曲艺术革新中做出了成绩,为‘振兴川剧’做出了贡献 」,定于1983年10月5日上午八时半,在新侨饭店小礼堂举行专门表彰大会而印制的。川南腹地的自贡市川剧团,应邀参加文化部举行的表彰大会,这是自贡川剧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让世人了解独具一格的自贡川剧艺术的一扇窗口。

陈桥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请柬及其背面文字

自贡川剧因盐而兴

自贡以产井盐驰名中外,素有「盐都」之称。自贡井盐的开采,最早始于东汉章帝年间,距今有近2000年历史。北宋庆历年间(1041至1048),由于发明了「冲击式凿井法」,盐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清代,是自贡地区产盐的鼎盛时期,凿井深度已突破1000米大关,井盐最高年产量达30万吨。盐业经济的发展和兴盛,造就了自贡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自贡川剧文化即是其中之一。

自贡川剧的发展、繁荣,与自贡盐业的盛衰直接相关。清乾隆时期,因自贡盛产井盐,江苏、浙江、江西以及陕西等地的盐商巨贾,纷纷云集而来,这些客籍盐业商人在自贡发财之后,又纷纷兴建神祠会馆,以敬祖先、乡神、财神等,体现出各异的文化特色。此时的本土居民也因不同的经济文化目的而纷纷建起庙宇祠堂,与客家人的会馆寺庙交相辉映。

这一文化特色之一在于,凡建宗祠会馆必建戏楼于其中,如湖南广东人修建的湖广庙、湖北人修建的禹王宫、广东人修建的南华宫、江西人修建的万寿宫、贵州人修建的贵州庙、陕西人修建的陕西庙、山西人修建的武圣宫或文武庙、福建人修建的天后宫等,均将戏楼作为其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会馆落成时,即有戏班唱「踩台戏」。这些不同戏楼的演出内容,自然都具有客籍人的戏曲文化特色。年长日久,各地戏曲文化在自贡得到充分融合与发展,于是形成了自贡特色的川剧艺术。

贡井陈家祠堂

有研究表明,自贡川剧曾受到江西「弋阳腔」的直接熏陶,变腔也就成为其主要声腔。随着井盐经水路出釜溪河入沱江外运,自贡川剧又深受内江等地川剧影响,成为「资阳河道」的一条重要支脉。这里所说的「资阳河道」,即后称「资阳河流派」。历史上,因四川交通不便,过去的戏班都是沿水路两岸活动,故川剧流派按河道地域划分,一般分为「成都河」「资阳河」「川北河」「长江大河」四条河道。资阳河的地域,则指沱江及其支流附近的地区。

史料记载,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阳县(过去的资阳县)的城隍戏会已非常活跃,常来自贡的著名川班也甚多,其中以「大名班」的活动最有影响。班主人称李十爷,他与名家岳春(人称戏中状元)、肖老长(人称戏中大夫)等人同办戏班,常在自贡和川南地区演出。

这期间,自贡地方经济发达,盐商爱戏并自办班社,外地艺人也纷纷前来演出,于是出现了班社多、名角多、「玩友」多的状况,故有「银窝窝」「戏窝窝」之称。这一时期出现了和「上坝」等地域不相同的艺术家代表人物(如谢海潮、黄炳南、彭华廷、唐金莲、曹俊臣、张德成、刘汉章)和不同的声腔、伴奏等,振兴和发展了川剧「资阳河」流派艺术,使自贡一度成为资阳河的川剧活动中心,誉遍全川。

张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