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苦等丈夫64年后,81岁离世身穿嫁衣下葬,担心丈夫会认不出自己

2024-01-04文化

美好的新婚之夜

1932年8月的一天,付三妮梳洗打扮,身着大红色嫁衣,神采飞扬。她坐上华美的花轿,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

轿帘外,热闹的鼓乐喧天,似在预示她即将步入的美满婚姻。

花轿停在了崔家门前。付三妮羞涩地走进洞房,只见新郎崔志尧已在屋内候着。他温文尔雅,举手投足间透着书卷气,更让付三妮心动。

两人对坐薄酌,崔志尧眉眼弯弯,望向羞赧的新娘。月光映在他们脸上,这个画面如梦如幻。付三妮心花怒放,甜蜜的爱意在心头蔓延。

洞房花烛夜,崔志尧对她极尽温柔体贴。付三妮脸红心跳,美好的结合预示他们步入的共同生活,会在岁月里结出丰硕的果实。

从此,她将与面前这个文质彬彬的人白头偕老,共同经营这一个小家。付三妮满怀幸福,坚决要为这位体贴入微的夫婿撑起这片天。

投身革命的理想主义青年

崔志尧接受新思想后,积极投身救国运动。他带领学生上街示威,抗议奸商军阀勾结,后被开除学籍。这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面对家人失望的目光,崔志尧内心十分自责。他茕茕孑立,意识到改变当前残酷现实的重任全落在自己肩上。凭着一腔热血与正义感,崔志尧选择继续前行。

1927年,他加入了党组织,四处奔波宣传革命思想。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在暗河边散发传单,与同志们夜以继日地商讨救国计划。

这时的崔志尧已不是当初那个书生气的娃娃脸学子,他身负重任,眼中透着坚定,语气中充满胸怀与理想。他只想为人民争取应有的权利,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一次次失败挫折并未击倒崔志尧,相反,他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为了祖国的解放,他选择离开家人,不远万里在他乡建立新基地。

投身革命,是他毕生的刻骨铭心的事业。

守候家室的付三妮

寂寞难耐的付三妮望着那扇门,日复一日,盼望丈夫从中出现。她独自做好热腾腾的饭菜,摆上满桌子,等待永远等不到的人。

空荡荡的院子里,只有她一人的影子。

怀孕后,付三妮腹中胎儿一天天长大。她温柔的抚着圆滚的肚子,低声絮絮问候未出世的孩子,想象着他的模样。

而夜深人静之时,她在床头偷偷流下思念的眼泪。

付三妮在娘家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忙妮儿。看着她羊脂玉般的脸庞,付三妮的眼前却浮现丈夫的面容,想象着他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画面。

四岁那年,她失去了女儿,失去了最后的慰藉。

付三妮独自守候崔家,祈盼丈夫归来。她守着他的衣裤,整日捧在怀里,时间久了,手也渐渐萎缩,攥不住衣料的褶边。

她成了永远止不住眼泪的守候人。

等待的人生

岁月流逝,花开花落,付三妮在崔家一直等待下去。她守望的眼睛渐渐浑浊,头发也灰白了,只有那颗思念的心还是当年的模样。

听闻丈夫牺牲的消息后,付三妮悲痛欲绝,她蹲在地上抱头痛哭,泪水几欲将她淹没。她还在等的人永远不会回来了,这无边无际的等待变成了绝望的守候。

起初,她还会时不时抬头看向大门,期待那个身影。后来门也不再有意义,她呆坐在角落,眼睛空洞,直到天黑才机械地躺下。

梦中她问丈夫:你不再回来了吗?而她自己也不再期盼答案。

见她风烛残年,亲人们再三劝她改嫁。付三妮却恍如未闻,只是继续等,仿佛等就是她此生唯一的意义。无论多么漫长汹涌,她都要等到海枯石烂。

临终前,她特意嘱咐要穿上当年的大红嫁衣下葬。因为她害怕来生路上,丈夫认不出她这个守了一辈子的妻子来。

骨灰归来

2010年,崔志尧的外孙崔建强根据线索,在江西高安找到了牺牲地点,并将骨灰盒带回家中。

看到骨灰盒的那一刻,付三妮激动得浑身发抖,她颤颤巍巍地接过,抚摸着盒身,泪水夺眶而出。丈夫终于回来了,哪怕只剩一捧白骨。

她虔诚地点上三柱香,对着骨灰跪拜许久。灵前摆上丰盛糕点与水果,一如新婚之日。烛光摇曳下,她低声絮语,讲述这些年守候的点点滴滴,一五一十地数给他听。

临终前,付三妮脸上洋溢出久违的喜悦。她精心梳洗,额上点上红,身穿大红嫁衣,戴上当年的头面,庄重而神圣。

她要与爱人来生再续前缘,与他白头到老。

追寻了一生的人终于回到身边,付三妮脸上带着慈祥的笑,长出了一口气,轻轻阖上了眼。七十余年的守望与等待,她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