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牛永超丨永远的遗憾(代跋)

2024-04-03文化

永远的遗憾

文/牛永超

今年4月,老李的乡村文学作品集【我的乡村,我的根】出版了,他特意送给父亲一本。

父亲翻看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夸赞老李的同时,他话锋一转,向我提议:「妞,你写了那么多篇,回头也出一本书!」我答应他,空闲了就把书稿整理一下。不承想,他却没有等到这一天。

我从2017年开始记述乡村的往事,父亲一直是我忠实的读者。他基本篇篇必读,有时还给我提一些修改意见。正因为他的支持与肯定,使我得以有【我的故土,我的情】这本书的面世。

父亲虽然一辈子没有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但他对读书的坚持令我钦佩。他是个地道的农民,读书的习惯却伴随了他几十年。在今天这个连大学生都不怎么读书的年代,这似乎有点儿孔乙己那种「身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味道。

用父亲的话说,他勉强算得上初中毕业。父亲和新中国同龄,上学的时候正赶上各种运动流行,他在教室里正经读书的时间很有限。父亲的功课一般,唯独语文学得好。确切地说,是作文很好。每当老师拿他的文章当作范文读给全班同学时,便更加激起他读书的兴致。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书籍相当匮乏。爷爷每周从学校回家,都会捎几张过期的报纸,我印象最深的是【参考消息】。一拿到报纸,父亲便如获至宝,吃饭时也手不释卷,边吃边看。每次母亲要用旧报纸抿袼褙,他都会千挑万选,仔细看看有没有值得保留的文章。

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父亲一闲下来就爱翻看我的语文书,时不时地询问我一些字或词的写法,以此来检验我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那时感觉很不爽,因为他问的多是像「犄角旮旯」「倒钩刺」「土坷垃」等口语中常用到的词,也有一些是生僻字。我不愿承认自己不会写,就经常查字典,反倒记住了不少。等我初中毕业时,我的那本带蓝色塑料封皮的【新华字典】,愣是被我们爷儿俩翻得面目全非了。

爷爷离休后,政府给他订了一份【老人春秋】杂志,里面有不少老年人养生的知识,还有一些治病的偏方。爷爷因眼睛老花不怎么看,父亲却期期必读,并把里面实用的方子抄在一个本子上。那时,总有一些村民因为牙疼或痢疾找他讨偏方。

我爱读书的习惯是受了父亲很大影响的。他不仅从不干涉我读课外书,还对我买书很支持。小时候,父亲给我买的书多是连环画和故事会。我上大学时,不仅能从学校的图书馆里借书看,还把省下来的生活费拿来买书。每次放假,我都要往家里带一些书,这可乐坏了父亲,我带回去的书他一本本地读。

我成家后,父亲第一次来我家小住,就盯上了书架上的存书。当他得知相中的那些书是老李的书时,便有点儿不好意思地对他说:「我想看看你那几本元帅传记,保证给你保存好,等下次来了带过来。」他说的那几本书老李早已看过,就很爽快地说送给他了。父亲听了后,激动得像个孩子,连忙从书架上取下来,放进自己的行李包里,唯恐老李反悔似的。

我们曾连续几年订阅【特别关注】,父亲看了后感觉不错,每次走时都要带几本回去。母亲对此颇有意见,经常用揶揄的口吻说:「沉甸甸的,还要来回背!你是准备考大学还是考状元呐?」父亲听了后,往往不以为然地回敬一句:「你懂啥?」

他至今保存着我在大学期间买的所有书籍。老家搬迁时,因为临时安置房的地方小,很多东西不能搬去,连母亲出嫁时的旧家具都被劈成柴烧掉了。然而,书和旧杂志父亲却一本也不舍得扔。他骑着三轮车跑了几趟,全部堆放在床下的纸箱里。

父亲不仅自己看书,也经常给我的堂叔、堂弟们推荐好文章。他们也就总借他的书看。父亲不怕别人借他的书,但要求人家看完后一定要还。一旦有人借书很久不还,他必然会上门讨要。

2010年年底,父亲因为高血压引起脑出血,之后便留下了后遗症,右手不能完全张开,写字自然不方便,但并不影响他翻书。

父亲病愈后,母亲主张他多活动,而不是长时间坐着,故而她对父亲的两个嗜好都很反感。母亲曾多次让我劝说父亲不要看书和下象棋。

要说父亲的这两种爱好都不算是不良嗜好,但按照他当时的身体状况,确实不宜久坐。可要是把他的这些爱好都剥夺了,他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我一面对母亲说,读书和下棋有助于锻炼大脑,不至于老年痴呆,另一方面又建议父亲在活动以后要卧床看书。

受父亲的文化程度的影响,他阅读的书籍主要集中在文学和历史类。有一年冬天,父亲在我家看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提出让我给他买本苏轼的诗词集,还要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我按照他列的书单从网上订购,回家时带给他。母亲看到后,又开始数落:「家里的书你都看完啦?又让闺女买!」父亲听了嘿嘿一笑:「我先看看,看不懂再还给妞。」

今年春天,弟弟准备装修房子时,父亲专门提出让给他做个书架。国庆节搬家那天,当大家都在整理其他的零碎东西时,他却忙着把书放进纸箱里。上楼以后,他连饭都顾不上吃,把书籍一一摆放在书架上。

父亲坚信读书使人明理。他说:「啥是知书达理?你看的书多了,懂的道理自然也多。遇到事既不至于无理取闹,也不会得理不饶人。」在生活中,他也正是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认识。

他一生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在他脑出血以前,凡是我们家族中的红白事,他都出面张罗,可谓我们大家庭的「外交家」。他当过多年的村干部,常常帮助村人处理一些大大小小的邻里纠纷。因而,即使在他生病以后,来家里找他聊天或下棋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2021年12月2日,对于我们全家人来说,是一个黑色的日子。我们谁也没有想到,清晨起来还精神抖擞的父亲,出门不足半小时就告别了人世。噩耗传来,我悲痛不已,甚至不愿相信这一事实。

然而,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连一句交代的话都没有。望着父亲摆满图书的书架,我不免感到遗憾:我的书,他再也看不到了……

(写于2021年12月28日)

【作者简介】牛永超,女,河南新郑人,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副教授。执教20余年,主攻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偶尔舞文弄墨,在文字中找寻温暖,在码字中修身养性,让心在文字的开合中变得清澈、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