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究竟是啥?大多数人都没能理解

2024-10-08文化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名气可并不比孔子差,汉文帝尊崇的「黄老之学」就是黄帝与老子的学说。

还有老子写的【道德经】也不简单,不仅是中国道教的思想指导,还被称为「万经之王」,在全世界都有名。

但是【道德经】毕竟是几千年前的经典著作了,有很多句子在现代人看来很难读懂,甚至会产生错误的认知。 就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

天和地是无心之物,他们怎么会不仁呢?天地将「万物」视为「刍狗」,刍(chú)狗又是什么?

道家之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据说老子的耳朵十分奇特,所以才得名李耳。在古代,长相奇特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是特殊之人。

比如孔子是骈齿、项羽是重瞳等,老子的大耳朵也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吉祥的象征。

周王得知这个奇特的人后,就把老子召进了皇宫。他亲眼看见了老子的大耳朵后,便直接给他找了个官职。

于是老子就在皇宫里当上了「守藏室之史」,也就是藏书馆管理员。老子本来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在这里更是如鱼得水。

老子趁着上班的工夫,将周王朝的藏书看了个遍,老子因此十分博学。

与老子同一时代的还有孔子,当时孔子也听说了老子这样一个博学的人,于是特地从鲁国跑过来找他,只为了向他请教周礼。此事在【孔子家语】就有记载。

当时孔子听说有这样一位能人之后,便很想前去拜访老子。

这天正好有空闲,于是孔子对南宫敬叔说:「听说有位博学者叫老聃,我想去拜访他,你要一起来吗?」

南宫敬叔当然同意,于是他们二人一同拜访鲁国国君。

鲁国国君得知此事后,还好心送了他们一辆车、两匹马、一个司机、一个童子。孔子一行便来到周王朝,见到了老子。

老子对孔子的提问也是竭尽所能,知道的尽量告诉,不知道的就只好承认学艺不精了,只不过老子确实没有遇到不知道的。

从此也就有了老子是孔子老师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牢靠,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拜师仪式,不能就这么随便叫老师。

当时的孔子也是奔着拜访和讨论问题去了,并不是为了拜师。只能说老子知道的确实是比孔子多,看得也更透彻一些。

时间来到春秋末期,周王朝气数已尽,虽然姜子牙之前保证,背他八百步,就有八百年,但是后来的周王朝名存实亡,被各个诸侯国欺负得不敢说话。

老子的母亲去世之后,他回家守孝三年,就在他回来之前,周王朝发生了内乱。

周朝的王子朝逼宫,想让周敬王让出皇位,但是当时最强的晋国出兵救下了周敬王。王子朝见大势不妙,将周朝珍藏的典籍全都带走了。

而老子这个图书馆管理员没能拦住他,这就是失职,因此老子就被罢了官。

老子本来就因为丧母而悲伤不已,如今连官都没得做了,于是他骑上自己的青牛,一路西行,想要渡过函谷关,去秦国散散心。

别小看了老子这青牛,它在【西游记】中都能跟孙悟空打成平手,实力不容小觑。在老子八九岁的时候,他家附近的山上,突然就出现了一头牛。

这头青牛跟其他的牛不一样,别的牛都是低头吃饭,这头牛是见人吃人,十分凶残。

后来年幼时的老子把这头牛收服了,还将这牛驯化成了坐骑。老子走在西出函谷关的路上,远远地就看到路边有很多人,他们焚香夹道,只为了迎接老子。

老子问过才知道,原来是函谷关的守将尹喜让他们这么做的。这个尹喜从小就喜欢研究一些天文占卜之类的东西。

这天,他正夜观天象,发现东方的天象十分神奇,大片紫云汇集,渐渐形成了一条龙的样子,此乃大吉之兆。

尹喜仔细想了想,如今能够引发此等异象的人应该不多,难道是老子来了?

尹喜坚信自己的判断,他认为一定是老子来了,于是他命令众人都去路上迎接老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三日的中午,众人终于见到了老子。

老子果然跟传说中的一样,眉毛长到鬓角,耳朵垂到肩膀,一看就是圣人之相。尹喜接到老子之后,显得十分开心,他请求老子将所见所想写下来,为后人传道。

尹喜还自告奋勇,愿意为老子传道。老子被他的虔诚感动了,于是便留在函谷关,写下了【道德经】,创立了道家学说。

道家圣经【道德经】

老子在函谷关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其实这本书是分上下两卷的。

上卷的第一句就是我们熟悉的「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此被称为【道经】。

而下卷第一句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因此下卷又被称为【德经】。

上下卷合在一起,才是【道德经】。

老子留下道德经后就西出函谷关,很长时间没了音信。不过他留下的这本【道德经】,却是后人手中的至宝。

尹喜得到它后,高兴得七天七夜睡不着觉,每时每刻都要抱着这些文字看。

这本【道德经】不仅是诸子百家中道家的指导思想,在后来张道陵创建道教时,【道德经】依然是不能忘记的典籍。

汉顺帝时期的张道陵,有一日经神仙点化,根据神仙的教诲创立了「天师教」,也就是后来的道教。

这个张道陵是张良的八世孙,从小就喜欢黄老之学,他在做梦的时候梦到一位老神仙下凡,让他帮忙招揽弟子。

这位老神仙在自我介绍时,说自己曾经在周朝当官,这摆明了就是在说自己是李耳。他还传给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希望他斩妖除魔,匡扶世道。

张道陵醒过来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寻找【道德经】,因为在与老子的交谈之中,他又学到了很多。

后来张道陵将自己注释过的【道德经】命名为【老子想尔注】,这本书也是道教里十分有名的典籍。

当初老子写下【道德经】,只是为了教化世人,为了还尹喜一个人情,所以在【道德经】里写的都是一些「道理」。

老子自己都说了,这本书里的东西是他通过「王朝的兴衰成败,百姓的安危祸福」为参考,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之言。

老子在「周朝图书馆」里看了那么多书,可不是白看的,他肯定已经悟出了一些东西,他也想将自己悟出的道理告诉世人,于是便诞生了这本【道德经】。

那么老子在这本书里究竟说了些什么?老子的核心思想又是怎样的?

黄老思想中的人与自然

在汉文帝时期,就是靠着黄老之学,才让百姓们得以休养生息。

汉文帝的妻子窦太后,又将这套做法教给了儿子汉景帝,汉景帝又将此法更上一层楼,这才有了后来汉武帝时期的「穷兵黩武」。

如果没有前两朝积攒下的财富,汉武帝拿什么去跟匈奴打仗?

而黄老思想之所以能让百废待兴的汉朝飞快恢复,其重点就在于四个字「无为而治」,就是尽量去少干涉百姓们的生产生活,让他们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过上好日子。

而想要做到这样,第一步就是要减少税收,减少徭役,不让老百姓有压力和反抗情绪。

之前秦朝就是因为把老百姓逼得太紧,所以才引发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如果秦朝能够减少徭役,让他们俩安心在家里种地,他们还会成为点燃大秦的火苗吗?

很明显是不能的,因为百姓需要的很简单,只需要平平安安有饭吃就够了。

在黄老思想中,也正是相信这一点,所以他们认为,只要不施加外力的干扰,百姓们会自己过上好日子,事实也确实如此。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那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其实也是这样一个观点。

这句话里的「刍狗」指的是一种用草扎成的狗模型,是在祭祀的时候用的。

古时候的人们对于祭祀这件事看得很重,因此每家每户都会扎这种狗,就像是我们现在祭祀先人的时候使用的纸人和花圈一样,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有用。谁没事在家里放个花圈啊?

这里的「刍狗」其实并不是重点,它只是指代了一件低贱的东西。

因此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应该是:天地并没有偏爱谁,在天地的眼里,天下万物都像那无用的草狗一样。

单看这一句话可能有点莫名其妙,但其实这句话还有下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就是说,圣人也应该像天地一样,将天下的百姓也视作那不值得一提之物,不必去干涉它。

老子这里想说的就是:天与地孕育万物,他们并不偏爱某样东西。在天地眼中,这世间万物都是无用的草狗,一视同仁。

而圣人,也就是指皇帝,也要向天地学习,像对待草狗一样对待百姓,不加理会,不加干涉,让人们自行休养生息。这便是「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