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石鸡——这只鹧鸪,是深爱的象征

2024-05-05文化

任何有语言的民族,都有诗词。而作为中国人,从小到大,诗词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以美学、节奏赋予平淡生活表面之外的各种意义。

自然,无疑是抒情时最好的隐喻之一,你瞧,词牌基本上都是景儿,且不乏大量植物和小动物:【蝶恋花】、【采桑子】、【风入松】、【虞美人】等等等。

今儿说说【鹧鸪天】里的鹧鸪。

早在【诗经】里,鹧鸪就代表爱情出场——「左右翼之鹧鸪,衣锦枝根之芳葩」;「鹧鸪在于罗,岂曰无衣袄?」

大量文人墨客在笔墨中请鹧鸪出场,那么,什么是鹧鸪?

从生物学上来说,鹧鸪并不是雉科中的一个独特分类群——现代分子研究表明,所有现在、曾经被命名为鹧鸪的鸟,横跨了至少 15 个属。

说白了,鹧鸪不是一个严谨的分类,并没有自己的属。

「任何中等体型、长得像鸡、在地面上筑巢的鸟类都可以被称为鹧鸪。」

鹧鸪们生来就是为了奔跑。尽管成年体飞行能力一点不弱,但它们真正的力量是在地面上——熟练使用一种称为翼辅助倾斜跑步的技术。

虽然看起来有点滑稽,也有些可爱,但这也是飞行进化的一堂课。

鸟类飞行存在两种理论:学会了「从树上飞下来」或「从地上飞起来」。

鹧鸪们向科学家保证,地面起飞是祖先学习飞行的方式,因为边跑边拍动翅膀是爬上陡坡的更快方法。尽管目前还没有定论,但鹧鸪一直延续着自己的 style,奔跑着逃脱追捕。

跑跑跳跳的鹧鸪们在亚洲、欧洲、非洲蓬勃发展,也被人类带去了其他大陆。它们所到之处,都在文学中扮演着爱情的痕迹。

在希腊神话中,第一只鹧鸪是因爱生嫉的「跳崖」事件中从雅典娜圣山下飞出来的,结果,此后都因为担心自己会摔,所以不会在树上筑巢,也不会飞到高处。(偷笑)

而在北欧人心目中,鹧鸪也是爱情象征,但惨一点——它们是爱情食品:中世纪营养学文献中明确记录着"鹧鸪在激发迟钝的激情和增加生育能力方面具有优越性"

石鸡

在所有 15个属的鹧鸪中,北方最常见的大概要算石鸡(Alectoris chukar)。五一去爬了一趟京郊的千灵山,虽然没看清楚,但听见的叫声八成就是它——虽然游客不少,但千灵山的岩石环境,对石鸡来说,比较完美。

石鸡——这只鹧鸪的侧脸有明显的黑白条纹,还有一条黑色带子从前额穿过眼睛一直延伸到头部,像一条项链挂在着白色的胸前。

虽然有这么明显的标志,即使是持证上岗的生物学家也会非常头疼,不敢冒认——石鸡是一群令人困惑的「红腿鹧鸪」的一部分——分布广泛的它们在整个欧亚大陆与岩鹧鸪、红腿鹧鸪、锈颈鹧鸪一起形成一个超级种复合体。

都是爱情(杂交)惹得祸。

夏季,是石鸡的繁殖季,在此期间,雄性的叫声异常嘹亮,且非常好斗。由于这种繁殖季节的好斗行为,甚至在某些地区它们被当作斗鸟饲养。

打完架,一旦雌性对某个强者有了兴趣,雄性就会进行一系列花式展示,还包括"请吃饭"——求偶喂食的形式——雄性会叼来食物放下,雌性如果啄食了,就大概率可以洞房了。

写在最后

雄性石鸡不中看的舞蹈展示,或者请客的饭菜不够档次都会导致求偶失败,白费力气。

有趣的是,这种费力不讨好的行为让石鸡在北印度和巴基斯坦文化以及印度教神话中,也象征着深爱——

强烈、单相思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