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教育、情感与时代精神,是她小说创作的密码!俞莉小说集【魏先生的几次消失】作品研讨会举行

2023-12-08文化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12月3日上午,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承办的俞莉小说集【魏先生的几次消失】作品研讨会在深圳荔园大厦举行。来自深圳本地的文学评论家、作家立足于小说集【魏先生的几次消失】,从题材、叙事、人物、语言等角度,对深圳作家俞莉的创作特色和成绩展开深入探讨。研讨会由作家南翔主持。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是第十届深圳文学季(2023)系列活动——深圳作家作品研讨会之一。近年来,一批优秀的深圳作家亮相于各种文学舞台,相继推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断拓展深圳文学的广度和深度,给深圳文学带来了生生不息的文学力量,也展示着新时代深圳作家面向未来的文学期待。举办深圳作家作品研讨会,旨在加强深圳优秀作家作品宣传推介,提升「文学深军」的影响力,推动深圳文学高质量发展。

作为深圳文坛的中生代作家,俞莉这些年来在长中短三种类别的小说创作上均有不俗的成绩,作品曾见于在【当代】【中国作家】【清明】【山花】等杂志期刊。现任职于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华侨城中学的俞莉,尤擅教育题材写作。今年3月出版的小说集【魏先生的几次消失】收入10篇小说,大都是俞莉近年新创作的中短篇。在书中,俞莉以爱情、婚姻、家庭作为小说创作主题,从传统道德、家庭伦理、婚姻制度切入价值观多元的现实生活,描慕状写女性多变的人生命运,书写她们情感世界里的爱与痛、恨与怕、坚强与脆弱、伟大和卑微。

研讨会上,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于爱成在书面发言中表示,从【魏先生的几次消失】这部小说集可以清晰看到俞莉的创作历程,以及当下达到的艺术水准。在这部集子中,最传奇也最现代的是【魏先生的几次消失】,最厚重的是【凤凰山下】。俞莉的这些作品基本上从两个维度展开:一个是当下,一个是历史,中间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作为见证者、经历者、听闻者。于是,在历史与当下这样的坐标中,那一个个穿过历史尘埃走来的人物,开始了他们人生的再现、生命的重生。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德南在书面发言中指出,在深圳作家中,俞莉的小说创作在取材上有令人瞩目的特别之处。她非常关注当下时代的教育问题与情感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展现人们的精神状况。教育、情感与时代精神,可视为俞莉小说创作的三个关键词。

「俞莉的小说以中篇居多,她在展示一个又一个特征,像【魏先生的几次消失】【发如雪】,关注教育、人际关系,非常有代表性,显示了深圳这个城市的特殊性。我也非常欣喜看到俞莉这些年来在创作当中取得新的成就和变化。」在深圳市【特区文学】杂志社社长朱铁军眼中,俞莉是一个具有生活经验的作家,她关注着周遭自己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写作细致入微,而且情感非常充沛,技法也越来越好。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丁力认为,俞莉的小说【魏先生的几次消失】更像一部哲学论著,只不过「论述」的方式不是说教而是用鲜活生动并经得起推敲的故事润物无声罢了。「我理解这是哲学论著的最高境界,即不用‘讲道理’,而是‘说故事’,用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故事表达深奥的哲学思想。因此,我认为俞莉的小说达到了一个境界,一个我自己目前触碰不了的境界。」

深圳市南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李云龙表示,【魏先生的几次消失】是一部具有新质认知的中短篇结集,不但观照精微,而且个性鲜明。俞莉用这一最新书写成果证明,她现在的小说经营,已经突破了某种自限捆缚,包括属于相对纯我的角色呈现、背景色块相对集约的职业类分。其取态更加多元,更加丰富。

「这本小说集里诸多人物、诸多经历,那些不咸不淡的翻篇,才是生活的原本模样。」深圳市华侨城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原副校长刘耀娟指出,俞莉笔下的人物与场景几乎都能在现实里找到对应,不悬浮、不故作高深,也不强加唯美。这是我们触手可及的世界,平凡琐碎、复杂多变。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洪霞表示,俞莉的中短篇小说集【魏先生的几次消失】中的作品都是集中在讨论城市文学的现代性的问题。现代性的本质,是人与城市之间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密集地出现在俞莉的每一部作品中。在这里,现代性的关键词演变成了「消失」,没有哪个词汇像「消失」一样更准确而生动地表达现代性的特质。

「这本书只要有了第二篇【魏先生的几次消失】,这本书就是一本有份量的一本书。这既是俞莉小说走向成熟,又是进入她创作的旺盛期的标志。」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汤奇云认为,在【魏先生的几次消失】这篇小说中,从魏先生的自我实现,到陈晓的爱的付出,明显地体现了俞莉对深圳人和深圳社会认识的深入。她的小说叙事也由「我与深圳人」的关系,进入到对深圳社会的新的伦理关系的书写。这种新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关系,不仅为深圳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更是为他们提供了识解深圳人内心世界的思维框架。「这也印证了我对深圳文学发展趋势的一个判断:深圳文学正在由‘打工文学’阶段的‘身份写作’,进入到关于新的‘伦理写作’阶段,从而形成了一种由深圳独特的社会结构所孕育的‘南方叙事’。」汤奇云说。

深圳市罗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欧阳德彬坦言特别欣赏【魏先生的几次消失】这篇小说的构型。他指出,小说运用类似于罗生门式的多视角叙述来展现主要人物,而且从思想的角度来说,这篇小说提出了对深圳人的重新定义,对深圳人有了新的阐释,人物身份是多元的,人物最终身份也没有确定,总是处于一种晦暗不明的状态,体现现代都市人的未完成性。「小说结束魏先生也没有盖棺定论,甚至可以继续写下去变成无限的小说,就是魏先生可能会再次出现再消失。这篇小说具有整体上的混沌性,有着很大的阐述空间。」欧阳德彬说。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樽重点分享了他对文学语言表达的看法。在他看来,沈从文、孙犁、汪曾祺等语言大师的行文平白朴素,却极富韵味。在叙述上如果「用更具体的词语或细节」,可以增强「文学独特、生动、传神的表达」。王樽认为俞莉的文学前景非常广阔,对她未来的写作寄予期望。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张克借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阐析俞莉小说的「形、影、神」。「为什么一个感性出发的‘影’到最后寻找的是意义,而一个理性出发的‘形’到最后寻找的是肉身的及时行乐,这类对比在俞莉作品里也是有的。所以我简直想说,陶渊明写的【形影神三首】是可以作为解读俞莉及其这一倾向的作家的一把钥匙。」张克说:「用古典的资源、词语进去,我们会发现,现代走深了,其实会发觉它又是古典的,最后是人类的。」

「阅读俞莉的小说,让我不禁想起法国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的一句话,他认为世界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在他看来,20世纪是不稳定的,浮动的,不可琢磨的,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都像是迷宫。俞莉的小说恰恰就是这一个关于时代、关于人物内心的迷宫,里面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不确定性。」南方科技大学副研究员陈劲松认为,俞莉的小说创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她多年如一日地书写「失败者」,而不是「成功者」。在她的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人生或命运遭遇失败的小人物,或者是教育的失败,或者是生意的失败,又或者是情感、家庭的失败。每一个失败者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一个时代的变迁。

影评人崔建明认为,俞莉的小说是值得我们珍视的。她长期孜孜不倦地关注校园题材,非常难得。崔建明表示,当前科技创新正在推动社会快速发展,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他期待俞莉继续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深圳小说、深圳故事。

深圳市南山区作家协会主席吴迪指出,在俞莉已出版的六部作品里,其中有两部长篇小说写的是教育题材故事,还有【宝贝】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她的作品,「三位一体」地把「母亲、教师、作家」的身份发挥到极致,因为这些作品使她的「三重身份」难解难分。「可是,即使有‘三重身份’的人,谁又能像俞莉这样用文学反映‘热点民生问题’。这值得和学生、家长以及教育部门一起来研讨,让文学发挥出对社会的直接作用。」

「我要感谢写作,让我更好地梳理自己,通过书写来思考人生,反思这个世界和现实。」研讨会最后,俞莉介绍,她所理解的写作价值是留存记忆,提供生命的证词,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独特的发现和感悟。「写作是一条非常艰辛的路,80%的作家经常处在两种焦虑状态之中,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焦虑。这么多年的写作我付出了时间、精力、身体的损耗。文学写作本身是献祭的行为,在文学的祭坛上,交付用我们的青春、热血、情感和生命经验,但是同时写作也让我收获很多,它滋养和丰盈了我的生命,让我平凡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俞莉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是对她常年写作的鼓励。

(图片均由深圳市作家协会提供)